其实29岁生孩子,这个年龄来说可能是比较晚的了。但是并不代表着我已经成熟到可以独自照料一位新生儿,以后还要面临陪伴她教育她,所以我一直都有跟着她一起成长,自己摸索的道路,以及每个阶段读一些书籍,我个人认为,在育儿这条道路上永远都学不够的。
女儿今年三岁,说一个现在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爱打人,爱发脾气。我也跟她周旋了一段时间。每当自己面对一个阶段的瓶颈,我都会跟老公把问题拿出来,商量一下该怎么解决。然而没有效果之后就开始读书,研究。
3岁以下的小朋友打人,可能是因为那是他们认知,确认外界的一种方式,并没有意识这个动作叫打人。当然,在女儿比较小开始有这个动作的时候,我已经把它当做重点来教育,每一次都要出面阻止,然后说明白不能打人,我们可以用其他动作来代替,可以摸摸对方,可以握握手,可以拍拍肩。发现对于比较小的朋友,转移视线这个办法非常管用。
对于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对他们的心理成长阶段的了解。三岁的小朋友,或者早一点的从两岁半左右开始,他们的手脚运动能力,自我意识等都开始飞快发育。现在阶段的他们,可以说是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很多事情都能做好,认为自己有能力。万一做不到呢?得不到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发脾气,一哭二闹三扑街。这个时候的教育其实不能单纯从问题出发了。
女儿最近表现的打人,通常都出现在以下场景:别人抢她东西,别人打她,对打,自己想要的得不到,偶尔就纯粹玩着玩着都能打起来。对于三岁的小朋友来说,我并没有像小时候一样看见情况立刻出面阻止。而是在旁边观察(当然这个那么淡定是因为以前有一直教育她打人是不好的行为)。如果事态继续发展,就出面隔开。其实这个时候是他们学习怎样处理冲突的好时机,有时候观察,他们虽然互打,但是没有人哭反而在笑,那就是玩了。有时候自己被打哭了,但是我还是没有立刻上前,因为其实她需要知道被打是很痛很委屈的。有时候把别的小朋友打哭了,那我就会出来,安慰了其他的小朋友,问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先问清楚事实(虽然自己很多时候都目睹了事件发展),如果女儿承认是自己的不对,就鼓励她道歉,然后促成两位小朋友的和好仪式。(其实教育也有套路的,因为这个过场必须每一次都要进行,孩子的最初印象在于重复)
其实我自己还摸索了一些小妙招,小朋友都喜欢虚拟的东西,她每次打人,我事后都是找她的一双小手谈话的。我给她的双手起了一个名字叫“小手先生”,事件发生后,冷静下来后我就跟她的小手说“今天是哪个小手先生不乖,打人啦?”,她也非常配合,举起一只手来“是这个。”然后我就会顺着教育下去“小手先生是不会打人的,因为打人的话,它自己也会很痛。它会摸摸别人,很温柔的。”女儿也好像听懂了一样,给她的小手赋予了生命跟我回答说“小手先生知道了,昨天不会了。”(女儿还没有分清昨天明天,呵呵)
这个话题好像一言两语也无法写完,一写的话又好像要牵扯到其他的育儿问题出来。写作还是需要进步啊。希望对看到文章的妈妈们都能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