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具有一种忧伤,这种忧伤是融合在其悲悯气质里的一股诗意。
苏轼的忧伤很美,很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使他的诗词如长河落日,烟雨迷离般动人心魂,又如江水翻滚,气概万千。
苏轼如智者般洞察一切,既超然于物外,又对生命给予了童趣般的兴致。
苏轼可以站在寂寞的深渊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高级别的诗歌,又可以变成一个不顾吃相的“吃货”嘻嘻哈哈。
苏轼的一生,成就斐然,却屡遭打击、贬谪,但他从不“屈打成服”,始终坚持己见,不跟风随流,一直到老。垂暮之年,还被贬至在当时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海南。
然而,苏轼从不自暴自弃,也不任性甩手不干,更不会混日子敷衍了事,尽管所到之处天高皇帝远,他完全可以“不务正业”,尽情潇洒于诗酒之中。
尽管有悲伤和忧愁,但只要一进入生活中,苏轼便认认真真的体验生活,认认真真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所以,才有了如诗如画“西湖苏堤”;就连他只呆过五天的登州,也为百姓作出了两宗大事,一件是将百姓卖盐私营化,不必交由官府统一发售,因为容易滋生腐败;另一件是根据登州的边防战略地位,要求修筑工事,加强战备。由此有了:“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后话。
苏轼俨然是一个美学家,且不说他的诗词、散文和书画之美感千年罕见,就拿他主导建设的“西湖苏堤”来说,不知浪漫了多少有情人的心,诗化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灵魂。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这四个人便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其言这四人即使不论作品,单凭人格,也能光照千古。
苏轼的人格,堪称人间完人,作诗宋朝第一;做官百姓爱戴,做人万代喜欢。
读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死记硬背,将书里的知识刻在脑海里;第二种是记住书里的思想,融会贯通;第三种境界是忘记了知识,也忘记了思想,只记住了作者这个人,记住他的精神气质,记住他的寂寞,他的忧伤。
读苏轼,应该读到第三个境界,才能算真正读懂苏轼及其作品。
苏轼这个人,你是找不到理由不喜欢他的。
原创作者: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