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为微信公众号“屿与雨欲语”,ID:羿屿丞,文责自负。
西园寺在苏州阊门外有一座西园寺,别名戒幢律寺。作为苏州最大的寺庙,西园寺寺中有园,园中有寺,曲水潺潺,假石栩栩,香草古木相依相绕。这座被誉为吴门首刹的西园寺,起初并非香火旺盛的寺庙,而是私家宅园。
明代嘉靖之末,一个名叫徐泰时的太仆寺卿在修筑千古名园“东园”(今留园)时,把西边上衰败的归元寺改建成了自家宅园,命其为西园。等这位“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的太仆寺卿故世后,其子徐溶舍宅为寺,取名复古归元寺。崇祯八年,报国禅寺茂林律师任主持,为弘扬“律宗”,将寺名改为戒幢律寺,俗称“西园寺”。
牌匾上的戒幢律寺强调以戒律为根本,以遵守各种戒律为核心原则。这里的“幢”指的是旗帜,象征着以戒律为指引,而“律”则是指修行者应遵循的各种戒律。这个寺庙致力于传承和弘扬这一立寺原则。
西园寺建筑结构对称,黄墙乌瓦,进入山门之后能看到前花园,足足有一万多平方,种满香樟树。沿着花园中间的大路继续往里走,就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大殿,里面供奉着四大天王和三世佛,虔诚的香客在巨大的佛像面前跪拜祈愿。
大雄宝殿的后侧是观音殿,殿内放着三尊观音像,呈坐姿,中间的观音像由明朝木匠用香樟木雕刻而成,线条分明,实属佳品。观音殿的对面则是罗汉堂,是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每尊罗汉神采奕奕,姿势各异,栩栩如生。在西园寺大殿背后还有一座后花园,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典雅之意,又要超脱世俗之怀。成群结对的鸽子停在树梢,游人坐在石桥,古人用智慧打造出一片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致。
今天的西园寺收养着许多流浪猫,这些猫咪在寺院安家,被游客养得圆圆胖胖。西园寺的猫不怕生人,爱和人亲近,与其说他们被寺院收养,倒不如讲他们是寺院主人。在西园寺,随处可见猫咪大摇大摆地闲逛在假石草木之间,碰上旅客,他们有的懒洋洋躺下,任旅客拍照、抚摸,一脸悠闲,有的高傲地扭过头,闲庭信步朝别处走去。猫被游客挠腻后,便缓缓地伸个懒腰,挠挠后背,突然一下跳到一旁石桥上,把喂猫的小孩吓个一愣。西园寺有这么多调皮、不怕生的流浪猫,因此西园寺也被人们戏称为猫猫寺,不少爱猫人士慕名而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西园寺内,人们不经意地感受到一种拈花微笑的禅意之美,跳脱到禅意之境,背后也潜藏着深邃的哲学内涵。古树翠绿,假石叠嶂,回廊幽深,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之中。禅房花木深,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禅意浓厚的氛围。在充斥着喧嚣的楼宇之间,这黄墙乌瓦,殿堂层布,给世人带来一方净土。
西园寺的素面也以其特有的美味吸引着游客,对我这种面条狂热爱好者,来苏州第一件事便是到西园寺吃上一碗素面。价格适中,15元一碗的观音面分量足,面条劲道,口感有点像上海黄鱼面,齿间留香,回味无穷。汤头鲜美,笋干香甜可口,甜而不腻,香菇口感清脆,富有弹性,食材搭配简单而不单调。带着苏式的甜和素油的香,一碗面下肚,真是一滴汤都不想剩下。
佛教徒吃素的本意为培养慈悲之心,大慈大悲是成佛的关键要素。我们看到一只动物临死时嚎啕哀叫,心里觉得很悲惨,基于这个慈悲心,不能吃众生的肉。而佛教徒原本也是荤素都吃的,吃素始于南北朝时梁武帝的推行。相传梁武帝读《楞伽经》,经云“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食众生肉”,他读了非常感动,自己发愿吃长素。他是佛门的大护法,又以帝王之尊推动“素食”,于是很快就影响整个僧团。
“寺外车水马龙,浮华喧嚣的现代世相。寺内绿茵曲水,古木芳华,梵音弥绕。墙里墙外,佛门俗世,截然不同的景象。总会不觉有诧异之感,何以得此脑中取静。”
走出西园寺,南门外的阊门运河有两座桥,一名福德桥,一名智慧桥。佛教讲,修行既要修福德,也要修智慧。就像人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样,福德、智慧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