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军老师讲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其中,司马光对如何做一个领导者的论述给我很大启示。
《资治通鉴》里说,“王者修身言:仁,明,武;王者治国举措言:官人,信赏,必罚。”
“仁”就是我们说的“仁爱、仁义”,具体的表述有四点,“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
教化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一个读书人,首先是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圣贤,应该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兴教化”指的是对老百姓进行教化,让老百姓也成为德高之人,如果老百姓,都能做到品德至上,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同心同德。兴教化是为官者必须做且首要做的事。可以说,它是万事之本。“修政治”,也就是国家的发展、制度的建设、改革的举措等。那么作为领导者来说,你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养百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那最终实现的目的是“利万物”,即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五位一体,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自然而然融为一体,和谐发展。
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他才能心心念念,想着他的服务对象。王者想老百姓,校长想教师和学生。一个不爱教师,不爱学生的人,他做校长也是冷冰冰的,也是只会执行事务的人。我们现在说德高望重、德艺双馨、德才兼备,德字排在前面,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人,德行有多么的重要,那么同样一个管理者,他只有自己的德行好,他才能服众,才能兴教化,才能要求老百姓向他看齐,像他一样有品行。
那么司马光的“明”是什么意思呢?也有四点--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作为一个领导,要知道道义所在,道之不存,还有什么?道义是基本价值观,要追求的目标和方向。领导还要能够意识到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即便是处于盛世,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领导要善于辨认哪些人是奸臣,哪些人是贤能,哪些人是为国出力的,而哪些人是釜底抽薪的,聚能人于身边,谋长远之发展,这就是识安危、辨贤愚。辨是非,就是要分得清,谁是谁非,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不对的。
“武”是什么意思?有才识、才干的意思。就如司马光所说,立德立言立功你总得有自己的长处,不能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所谓的政治勇气,也就是从你自身的能力来说的,那么司马光还说,“唯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然后可以为武。”
古人之说,今亦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