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培养
从小给他听故事,读故事,在他两岁多点的时候他开始撕书,读完的书放在那里,他就撕,把家里的很多书都撕得稀碎,我心想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啊,这时有一个邻居,她女儿比我们大几个月,我就询问她,她说她女儿也有这么几个月撕书,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是总手去了解这个世界,说过几个月就好了,我稍微安心了一些,果不其然这种状况两三个月就过去了,又接着每天给他读书,尤其是在睡前
后来随着他年纪的增长,他对书里的内容很好奇,不停的会问你为什么,然后呢,如果读到一些悲伤的故事他会哭,他会觉得特别难过
记得一个故事是讲屠夫把牛杀了卖钱,这个牛含着眼泪给屠夫跪下了,屠夫还是杀了牛,去开牛肚子的时候,发现原来是怀了小牛犊,我儿子听到这里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太残忍了,太残忍了,然后按着他爸的手把书合上说再也不读了,太残忍了……他会跟书中的内容有连接,有理解,能吸收
读书在他的成长中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就像是一个好老师一样,不断的让他以史为镜,也让他在读书中找到了特别多的乐趣,建立了他的三观,他说读书给他带来最大的两个好处,一是纵观历史众多人物,更谦卑的活着,更有情怀的活着
因为阅读量足够,他会讲很多的故事,他不仅记忆力好,还能把故事和现在的事情做结合起来,所以身边很多同学都喜欢听他讲故事,一直到长大,他也不太迷恋电子游戏,就是因为他不需要用游戏和别人进行交流,他的知识面在人群中是很有影响力的,如果你的孩子沉迷手机,也是因为他没有可以和别人交流的管道
读书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是怎么回事呢?他在听故事中爱不停的问为什么,然后呢,看似是在读一本书,他的好奇和追根溯源,把这本书相关周边的内容也了解了,所以读一本书时,把这本书读厚了
随着他的阅读量的增加,他对知识的积累,慢慢就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就能把书里的精华总结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把书先读厚了,再读薄了的一个过程
因为他特别喜欢历史,而历史里面既有政治、语文、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地理、他看书不死板,加上小时候大量的与他沟通,不厌其烦的跟他解释和陪伴他去做很无聊的一些游戏,极好的培养了他的理解能力
读书是最好的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书是文字的,但有限的文字表达了无限的信息,但读到我们心里,却是一个立体的故事,故事有时间的纵轴,众多人物和内容是贯穿在这条时间轴上大,文字表达不出来,但大脑里对故事是有时间年轮的,这些需要读者在内心自己建构
从小读书多的孩子,理解力,判断力,思考力,逻辑能力都会很强,去学任何的理科,只要出题是文字类的,他们都会占优势,物理、化学、几何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出题,所以他们对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对这道题的重点内容的理解力就非常强,家长尽早培养孩子阅读,最好不要限制种类,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就好
当时为他每天阅读就是想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并没有想阅读会对他学习上有多么大的帮助,他在小学阶段除了红楼梦,其他三部名著全都读过,三国志,中华上下五千年,论语,史记原文,都看过
他小学的作文分数也不怎么样,我还质疑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写不好作文,语文成绩也很一般呢,因为我对他的成绩没有那么多的焦虑,我想我儿子满腹经纶,出口成章,表达能力也很好,将来在语文成绩里或者在作文里可能也不会太差吧,也没有太纠结
这种能力到了初二之后就显现出来了,他学习理科以及对作文的理解能力就变得非常强了,从初中之后一直到高考,他所有的作文全部都是历史故事,成绩还都是蛮高的,教育是有滞后性的,前期我们是在培养,在铺垫,后期才会呈现结果,尤其学习成绩是一个综合性的,是孩子学习能力的外显
阅读还给他在人际关系里面带来了被尊重,因为他懂很多的故事,很多的历史,他可以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聊到一起,甚至他看京剧,并不知道京剧的内容,但是他知道这段京剧再现的是哪段历史故事,所以老少他都特别聊到一起
因为读书多,他在书里学会了怎么接人待物,成年之后,为姥姥祝寿,给老师,给同学爸爸,都用纸质版自编古文写一封信,表达祝福,他有时会通过别人的名字,马上说出出自哪首古诗,让第一次认识他的人印象深刻
因为记忆力很好,他从小背诵古诗很苦逼,因为早期他大量的读了历史故事,而古诗文讲的都是历史中的某段经历,他看几遍就会背下来,他从小看论语,三国志,史记,更知道那个时代人的一些表达用词和表达逻辑,所以他能够把古诗文很快理解,背诵自然就快而且记忆深刻,这也是他没觉得学习是苦事情
记得他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拿家里餐巾纸以古文写信,信的内容基本都是家里做官或做生意,突遭变故,写信给远方好友托孤,内容都是情深意重,忧国忧民,即使惨遭破害,也是一片丹心照中华
阅读还让他学会了反思,学会了了解自己,这样提升自我的速度就会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