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类对自己的终极追问——我是谁?
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迎春花你看的是黄色的,但是蜻蜓看到的橙色,蝴蝶看到的是褐色的。迎春花究竟是什么颜色,凭什么人看到的就是真实的颜色。
我们都觉得所见即所得,你以为你看的就是真相。
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认为它就是世界的真相,其实它只是一个现象而已。
02 如何认识自我?
第一、通过物认识自我。
比如我们通过镜子看待自我。我看水里的倒影。
婴儿刚开始是处于混沌的状态,他分不清脚是他的脚,勺子是不是自己的一部分。这是物我相融的状态。
成年时期,会有自我的灵魂出窍的时候,就是 物我两忘的状态,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此。
成年的时候,分得清客体和主体。庄生梦蝶。
我是主体,万事万物和他人是客体,我们生命世界的存在,其实就是主体和客体不断发生连接的过程。
当我们是生产型社会,自我就是劳动工具、生产工具。
当我们进入了消费型社会时(机械替代人类),我们通过消费与社会产生连接,我消费故我在。我是我购买之物的一系列沉淀。
社会系统为万事万物打上了标签,当我们通过消费与“物”产生连接时,这个标签就转移到了我们身上。
第二、通过“他人”认识自我
我看人看我,他人的目光就是我们看待自己是谁的一面镜子。
他人是谁,我为什么找他人看我,我为什么找那一群人的认同,为什么那一群人的评价,就可以来定义自我。
他人不是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他人,而是一个社会学他人。
我是谁,取决于你选什么样的社会信号的物来定义你,取决于你从哪一类人的目光里,找到你。
自我是一个社会性的自我。
在社会意义上的自我,就是探寻我跟我能够连接的他人之间的关系,探寻我跟我使用的物之间的关系。
于是我们和社会的关系就是:我们会跟社会之物和社会他人发生关系,这就是社会学上的自我。
我们从他人的眼睛里寻找自我,同时我们也是他人的眼睛,他人也是从我们的眼光里面,找到他是谁。
第三、自我与社会他人相互影响。
我们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自我,就取决于他周围人看他的目光。首先,他是从父母的眼里看到自己,他是拿父母来做镜子的,你眼睛里的孩子,就是他不断地确立自己的社会形象。如果你总是用歧视的眼光,打击的眼光,他从你的目光里,照射出他就是一个没用的,不堪的自我。如果他从你的眼睛里看到的是爱,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光的人。
我是谁?我怎么知道我是谁?自我又会随着我的生命历程,随着我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遇到了什么时代,而长出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