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孔乙己文学”的话题冲上了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如果我没有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等一些评论引起网友众鸣,且带有“我终于读懂了孔乙己”话题的视频也在各个平台被转载,热度居高不下。很多网友纷纷以“孔乙己”的身份来自嘲、调侃当下自己的境遇。
孔乙己的故事来源于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第二篇白话小说。鲁迅通过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形象来反映当时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本质,是反帝反封建时代下的产物,有一定的时代映射。孔乙己是可笑的,也是可悲可怜的。他保持着文人的清高,却挣脱不了时代、制度给予他的枷锁;孔乙己是善良的,也是迂腐的。他虽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奉为信仰教条,却愿意将茴香豆分发给小孩。与他相似的是,现在许多读书人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一轮过关斩将走出大山,走向高台。他们深知一路前行的艰辛,在迈入职场后无法“脱掉长衫”。
但时代在进步,思想在进步,且社会上并非人人都是孔乙己。前几天,一则《毕业5年存款5000》的视频在b站爆火,对于视频主人公弯弯和超超“高开低走”的人生经历,她们能够笑着接受,做不被定义的自己,她们就做到了脱掉了长衫,放下了笔杆,撕掉了标签。
如今的社会,有更广阔的平台、更多样的机会和选择,按理说不应该出现孔乙己的尴尬局面。“或许,选择接受平凡的自己确实很难,但广泛读书,不是为了像古人般追求名利,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广泛读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社会和世界。”,这是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邓同学对于孔乙己文学走红的感慨。确实,或许因为你读过书,回到家乡总会有人问你‘’在哪儿读书“,但“在哪里读书”只代表了一个人在学历上的造诣,而不是认识这个世界的终点。
不做孔乙己,充分利用资源,避免陷入“空入宝山”的悲哀。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灵魂,可以扩充我们的视野和格局;不做孔乙己,踏出舒适区,避免陷入被定义的局面。读书期间,除了读好书,也可以学好技能,这样迈入社会后就可以多一项选择和机会。
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孔乙己。好好读书,剩下的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