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034字,阅读约需4分钟)
听过许多公开课、比赛课,但让人遗憾的一点是课堂上学生很少动笔。而我觉得让学生动起笔来,是提高课堂效率、效益的一个小诀窍。叶嘉莹教授,曾经于燕大师从文学教授顾随,期间仅笔记就记了六大册,构建起极其完善的古诗文鉴赏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在困顿中,她总翻开这些笔记看,生命因此敞亮,薪火得以传承。
而如今,许多学生总感觉语文学与不学、语文课听与不听相差无几,课堂上他们像听说书,听着精彩,可是能记住的却寥寥;回答问题敷衍了事,有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甚至在埋头做着理化生的题目,语文课堂的整体现状令人沮丧。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在语文课堂上该干什么,虽然语文课也有目标,但大多笼统抽象,如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等等,不同于数理化科目,一堂课后就会明明确确地知道自己学会了一个原理或一类题型的解法,过程步骤明了。而一般的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听、想、说,而且没有一个是非的判断标准,学生感觉无着无落的。
所以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抓手,怎么去学语文?语文知识庞杂,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适应并积极思考问题,让他们每堂课都有所得,就必须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参与到问题中来,而其中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动起笔来写。
动起笔来,课堂上的孩子们才能真正做到不仅口到、耳到、眼到,还能手到、心到,专注力、思考力、参与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毛泽东年少时就坚持读书不离笔,无笔不读书。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孩子们握笔听课、动笔书写的诸多显性的长处和隐性的益处。
动起笔来写,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思考力。当孩子们面对问题,动起笔来写的时候,他们必须去思考。老师在一旁巡视,能观察到学生所写,而且展示环节,每个学生都必须拿出自己的所写,师生一起评价,在优劣、正误的比较中,学生们开始懂得珍视自己的思考时间和书写内容,他们会力求完美。如此,课堂不仅在解决了一个个问题,更在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让学生动起笔来,是在向学生表明所提问题有价值,值得思考,同时也表明对他们的思考非常重视,传达出学习重在思考的过程的理念。课堂上,许多学生由积极思考到慢慢懈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感觉自己思考的结果并没有人重视、过问,很多老师总是询问那几个固定的积极的学生,有的教师甚至整堂课都自问自答。学生的思考热情就在这样的忽略中一次次地被消解掉。而学生动起笔写起来,其过程形式就是重视的表现。
毋庸置疑,书写,可以严谨思维,提升思考的品质,因为在书写中,我们会更潜心地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不写,就很难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到底能想多深多远。而笔触能将思考深入,使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并能让笔者发现自己思考卡壳的关键点,然后明白从此处突破。不书写的思维,可能较快,但却难成系统,往往碎片化。书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数学家陈省身教授习惯于把自己想到的问题都记下来,想到哪,写到哪,“可能某一天突然灵感一现,问题就解决了,然后接着演算下去”。就这样许多数学难题都被陈教授写过,因为写过又盘旋于心,然后得到解决。
课堂上,让孩子们养成书写的习惯,还可以纾解写作难以实施的难题。写作,是教师、学生极其头疼的事,一没有课堂时间来实施写作指导及写作讲评,所以写作课一再被压缩忽略;二是写作情境难以设置,为写作设置一个情境,一方面不够自然,另一方面为写作去设置一个情境比较浪费时间。但在课堂上,情境自然生成,讨论前动笔可以帮助孩子们独立思考,讨论或分享中思想火花自然碰撞,讨论后书写可以提升广拓,这对于写作的语言、思想素养的提高极其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课堂上,孩子们动起笔来,或做笔记,或条分缕析地分析问题,或用3分钟练笔写诗写文写对联,如此等等,孩子们进行着个性化的表达,每个孩子都进行着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这样的课堂对于他们来说才是真正有用的。
当然,学生课堂书写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不着痕迹的引导。首先让学生在书里夹一个课堂书写本,要求每次都在这个本子上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前后积累对照,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其次,要给足时间,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给学生规定明确的时间;再次,教师要有有效的巡视和评价;还有,学生觉得较难的练笔,教师不妨给个例句或句式,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
当然,动起笔来书写,也有其缺点,可能会让课堂的“效率”降低,所以,一些简单的问题,无需笔写记录。而对重难点问题的笔写记录,既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让碎片化的知识因思考而变得系统。
曹勇军老师说,教育,“要有一种发展目标,有一种培养学生的理想,最后让学生在一种具象的课程中得到发展。课程是具体的,师生互动是具体的,学生发展也是具体的,而目标、理想就在这些具体之中。”每一堂课是具体的,学生在具体的听、说、读中得到发展,更在具体的思考、书写中得到提升,变碎片化的知识为线性或网状的思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