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帮我把这个PPT做完吧,因为我需要你赶快做完它。”当你听到这个理由时,你会答应还是拒绝呢?我想大多数时候你是会答应的,因为他给了你一个看似不好拒绝的理由。但是如果我们事后细细去想,就会发现,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理由。它的理由和它的结论是一样的,赶快把PPT做完和赶快完成它有什么区别吗?而这,就是循环论证的谬误。我们今天就从这里讲起。
所谓循环论证谬误,主要是指用理由和结论是同一回事,而不是用理由去证明结论。比如说,我没法给你答复,因为这件事我答复不了。没法答复和答复不了,其实说的是一件事,但是它却要在答复不了前加上因为,把它变成一个理由。又比如说,这个东西很重要,因为对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个句子我们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对的,因为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这么说,其实这也是一种循环论证的谬误,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一想,很重要和不可或缺,这两个词如果单独拎出来了,是不是意思觉得非常相似呢?你如果真的要说它很重要,你可以说明它为什么很重要,而不是在后面的理由里用一个相近意思的词语来包装。你可以说,因为它是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这就是一个很充分的理由了。这种循环论证谬误在我们生活中真的非常多,我自己也常常这么说话,现在看来,逻辑思维方面确实是有问题的,亏得自己还看了那么多哲学书,逻辑思维也没见得多好啊。扯远了。回到正题,循环论证谬误在工作生活中如此常见,我们要怎么识别它,指出它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怎么识别。
识别第一步,注意对方是否使用了众所周知,显而易见,毋庸置疑这一类的绝对化的词语,因为他们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别人不要去怀疑他们下面所要说的话。
识别第二步,注意对方的表达中,理由和结论是否是同一件事情。如果你发现对方的表达中使用的是因为a所以a的结构,那你很快就能识别出对方使用的是循环论证谬误了。
然后我们谈谈怎么指出这些谬误。
第一,我们可以指出因为a所以a的内容。比如有人说:”新闻界对于信息来源保密这个做法是很好的,因为提供信息的人不会被披露。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说对于信息来源保密不就是是说的提供信息的人不会被披露吗?这不就是因为a所以a吗?正确的说法可以是,因为信息来源保密可以使提供信息的人安全得到保证。
第二,举出一个显然荒谬的类比.再就刚才的这个新闻信息源的例子而言。我们可以说,你这种说法,就好像是在说这个东西很好吃,因为它的味道很好。通过这样的例子来类比对方的论证内容。
如果说循环论证谬误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话,那下面这个谬误就是多如牛毛了。你我在不经意间都会犯这个错误。比如说,街边有一个孩子在吵闹,有人问你,你说那个孩子怎么那么吵啊?你说,因为他是熊孩子啊。乍一看,没问题吗?可不就是因为他是熊孩子吗?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孩子那么吵的理由真的是这个吗?其实不是。孩子那么吵可能是因为他很热,可能是因为他很焦虑,也可能是因为他很害怕,这些都可以是理由。但是说他是熊孩子,其实给的不是理由,只是对事情或者行为做了一个命名,刚刚的例子就是把那件事情定义为了熊孩子,这是典型的乱扣帽子。这种谬误被称为乱扣帽子谬误。
乱扣帽子的谬误实在是太常见了,比如说有人发表了一些阴阳怪气的崇洋媚外的言论,你反驳了他,他就会给你扣个小粉红的帽子。他不根据你的论证来反驳你,而是给你扣一顶帽子给你的行为来做命名,做定性。那么,如果碰到了这些乱扣帽子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你可以留意原因里出现的,一些含义很模糊的或者没有科学依据的词汇,可以将这些词汇指出,并且要求对方澄清含义和得出结论的理由。
比如说那些给你扣小粉红帽子的人,你就可以问他们,你解释一下什么是小粉红,你凭什么给我扣小粉红的帽子?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这种时候,这些人就又要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它了。
所以,无论是遇到循环论证谬误,还是乱扣帽子谬误,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对方提到的理由是不是“包装”过的结论或一个模糊的词语而已?是不是真的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总之,不要轻易的接受一个简单的理由。
相比起识别这些谬误,相信大家也很关心要怎么样去运用这样的谬误。这个谬误还真是挺好用的,原因在于,任何人做事情都想要给自己找理由,没有理由的事情做了总感觉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循环论证谬误就能派上用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它很简单,你只要根据你的结论找一个与结论意义相近的理由就可以了,甚至是重复你的理由,只在前面加个因为就可以了。第二,只要是有了因为这两个字,人的自动化思维就会认为这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这件事情是有理由的,而人,太容易接受有理由的事情了。
学习这些知识确实是让我的思维有了很大的提升,很是感激能够碰到这样的好课程。明天总结一下这几天的所学,加油。
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