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那本《梅里雪山》,我是带着对“雪山之神”卡瓦格博的敬畏之情,无人登顶虽是遗憾,但是大自然的神性充满魅力。这本《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人类在海拔8848米高的珠穆朗玛上留下“征服”的足迹,登顶是喜悦么?我却一直被一种“悲壮”的情绪笼罩着。珠峰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也埋葬了无数人的生命。
作者乔恩•克拉考尔,是户外运动撰稿人。1996年,他作为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经历所有生理心理的极限挑战后,他和一些伙伴成功登顶并下山。然而数小时后他才获悉,其余的19名登山者在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最终12人葬身风雪中,这是自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登山季。
当亲历者还原这场事故时,那些“永远留在山上的人”都有着名字,有着社会身份、鲜明的性格。比如马洛里是一名已婚校长,出生英国上流社会,是一个带着浪漫气质的理想主义者,有着优雅的举止和健壮的体格,会在海拔极高的地方诵读莎士比亚。当你开始认识他们,跟着他们向每一个营地进发,参与感与代入感会让最终那场灾难更加具有毁灭性。
这本书中所有攀登珠峰的人,无一不是怀揣着近乎狂热的登山热情,花费巨资配置装备,聘请登山向导,进行体能训练。不惜用生命为代价,只是为了征服那座被标为“第15号峰”的世界之巅。
但是无论你的准备有多么充分,依然有一种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的背后就是死亡。老登山家们喜欢告诫年轻的门徒,为了逃生要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有很多故事是关于某个登山者因为窥察到天空中某种不详的征兆执意留在自己的睡袋里,因为躲过了一场大劫难。也许,这就是“神的旨意”,而人类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倾听。
当你开始出发,你会经历酷热难耐、头昏目眩,也会遇上严重冻伤,造成大拇指永久残缺;致命的高山脑水肿和肺水肿,会在短时间内让你运动和神经机能衰退,快速进入昏迷状态,死亡在所难免;你也会在攀登路上看到很多具干枯的遗骸,那是登山的先驱,也许你的同伴也会倒下,明明他还没有停止呼吸,但是你只能放弃救援,将他留在原地等待死亡。
拼尽全力的幸运儿们,双脚跨越世界之巅,是什么样的感觉?作者乔恩说“过去的几个月我一直都在憧憬着这一刻的到来,然而现在,当我真的站在这里,却提不起一点劲来抒怀。对于漫长而危险的下山路的担忧,将每一次自我陶醉的冲动泯灭得无影无踪。”
整个阅读过程让人喘不上气,我对于登山有了一种畏惧,那是一种“失控”的感觉,将血肉之躯暴露在一种偶然性中,犹如薛定谔的魔盒,你永远不知道留在积雪之下的是不是你。曾经我也是带着慕强的心情去看待那些登山者的坚持,但是现在我却会思考,山就在那,用生命去换取所谓的“征服感”,有意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