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这边、海的这边,有一群神秘的“蓝精灵”。
一袭蓝袍加身,一张笑脸相迎,载满腹山威历史文化的他们穿梭在校园各处,带领来访学校的宾客游览校园,述说山威历史文化,弘扬历代传承的山威精神。——没错,他们就是校园蓝袍大使,一群能说会道,却始终默默付出,不张不扬地践行奉献精神的使者。
他们统一身着蓝色长袍,有何玄妙之处?原来,这一袭“蓝袍”正象征着山威依山傍海的环境特点,也体现了我校“天、海、韩”的办学特色,契合了“山魂海韵”气质的同时恰到好处地彰显了山威学子充满活力而不失沉稳的特性。
今天,就让蓝袍大使张一凡带领我们走近“校园蓝袍大使”志愿服务团,去一窥蓝袍大使的风采。
“蓝袍”在身,做权威的山威历史文化解读者
肩负“传播校园文明,展现青春风采”的使命,十年间,一代代“校园蓝袍大使”团队带领数以千计的来访者参观校园,进行校园历史文化讲解与传播。
“出任务”便是蓝袍大使们对自己工作的称呼,但这三个字却并不仅仅指他们披上蓝袍讲解时那短短的时间,所有的前期准备与后期反馈都纳入其中。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以最得体的形象、最适合的方式、最周全的安排为来访者解读最准确的校园历史文化。
由于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蓝袍大使的形象至关重要。“一旦穿上蓝袍,我们就成了学校的门面。”张一凡如是说。因此,每位蓝袍大使初入团队时,不仅要进行一系列培训以提升内在能力,还要通过规范基本站姿、统一讲解手势等方式进一步改善外在形象。
她介绍,每当获悉来访者身份后,蓝袍大使会先行根据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当的游览路线与讲解方式。“我们都会事先联系相关负责人,了解他们的参观需求,征求他们的意见。比如中小学生来游览校园,我们会推荐带他们参观图书馆和天文台,让他们感受大学的学习氛围;如果是校友在母校聚会,我们更多地会介绍校园里建筑的变迁。”为了能讲解得流畅自如,他们有时还会沿着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情景练习讲解。
要做权威的校园历史文化解读者,介绍准确可靠的学校信息是最基本的要求。每位蓝袍大使都会事先记下讲解词,在讲解过程中以准确的语言介绍学校,拒绝道听途说与过分演绎。如每年新生入学,蓝袍大使都会在接站车上为新生和家长介绍学校概况。张一凡强调:“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可靠、可信,因为我们说山威是什么样的,他们眼中的山威就会是什么样的。”为了避免差错,团队还会安排干事随行,在蓝袍大使的讲解出现谬误后及时与其交流,以在恰当的时机再作更正。
其实,校园文化历史烂熟于心只是基础,若能对讲解的内容有着自己的感触,便能向听者传达更多精神。张一凡感慨我校建校以来的一路发展的坎坷与艰辛。“我比较喜欢向来访者介绍校门的变迁”她轻轻一叹,“最初的校门建在正对文学楼的那条路上,校门整体比较简陋......后来学校面积扩大,校门后移了些,位于现在的校训石北边......如今的校门在文心湖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这是她心底最为触动的地方,一次又一次的讲解中使她渐渐体会到前人奋斗的不易。
要让服务臻于完美,他们从未停下完善自我的脚步。团队内部会定期召开总结交流会议,具体分析讲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会对队员进行考核,督促其改进提升,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蓝袍”入心,做倾情奉献的志愿服务团体
作为一支志愿服务团队,“校园蓝袍大使”团队长期活跃在校园中。他们将“山魂海韵”穿在身上,在致力于向外界诠释山威其“魂”其“韵”的同时,也将“蓝袍”的奉献精神融入了心里。
由于“任务”时间的不确定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的蓝袍大使们免不了要常常临时调整生活安排,并献出节假日乃至寒暑假的时间。但即使没有任何物质奖励,他们也无私付出,毫无怨言。
张一凡清楚的记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蓝袍大使在寒风中等待因故延误的校友,仅穿着单薄的蓝袍工作服站立了一个小时,但在后来的讲解过程中,那位蓝袍大使没有任何抱怨。这便是蓝袍大使对这份志愿服务工作特有的坚守。她十分感慨:“30个人的“蓝袍”队伍不大,大家的空闲时间也不多,但‘蓝袍’们都很配合,克服了很多,也付出很多,我真的很感动。”
她也谈到自己曾经面临的处境。在学习与学生工作中周旋,她一度忙得喘不过气来,但最终还是坚持着走过了两年“蓝袍”生涯。回顾当初,她认真地说:“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组织,你会愿意留下来为它做事。”原来,在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之外,热爱团队的心也是他们产生付出动力的源泉。
蓝袍大使们的工作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也获得了多项荣誉,而对此,张一凡显得很平静:“这更多的是一种激励吧。”蓝袍大使们尽自己所能搭建好学校对外交流的桥梁,从未寻求回报,保有一份“要做好”的简单心思,足矣。
“蓝袍”心语:“成长”是贯穿始终的最强音
当谈及两年“蓝袍大使”生涯中最大的收获时,张一凡沉吟:“嗯...我觉得是成长吧。最开始我有些抵触‘出任务’,面对来访者不知道要说什么。但后来经过上一任‘蓝袍’的带领和指导,再加上‘出任务’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在和来访者的交往中得到了锻炼,于是提升了自己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的能力,自己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她还说,自己接触到一些普通大学生接触不到的人物,了解到了很多学校以前的历史和社会上的讯息,也在与来访者的相处与交流中感触良多,让她的内心渐渐成熟。
她曾接待1992级中文系校友毕业20年回校参观,听他们的班长说班级在大学期间原本比较松散,但在毕业多年后联系忽然变得紧密。这是因为班里几个同学的仓猝离世让大家感受到了相聚的不易。因此,抱着“一定要再聚一次”的信念,他们从全球各地赶回了母校。这些同学居住在世界各地,社会地位参差不齐,但回校时仍亲密如初。这次经历让她难以忘怀:“我从92级校友身上看到了很多。在大学生涯中,我们难免与同学产生一些不愉快,但一旦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不愉快都会烟消云散,最终留在我们心头的,是当初那些美好。”
其实,对蓝袍大使团队而言,“成长”亦是一路走来的主旋律。
自2008年至今,“校园蓝袍大使”志愿服务团已走过十年光景。在这十年间,团队始终步履坚实,不断地向前迈进。每一任蓝袍大使都将自己手中留存的资料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任蓝袍大使,并手把手地传输经验,“只要上一任‘蓝袍’有的,下一任‘蓝袍’一定会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一代代蓝袍也在根据新来访群体的属性及需求做着形象标准、纳新要求、讲解方式等各方面的革新,保证团队始终具有活力。更何况,每一代山威人都在不断地为学校创造新的历史,日积月累之间,蓝袍大使们手中的讲稿也在不断进行填充,变得愈加丰满。
每一代蓝袍大使都参与了“校园蓝袍大使”志愿服务团的成长,同时也在团队中收获个人的成长,更是与大家一道见证了学校的迅速发展。成长,无疑是山威人不变的话题,是贯穿始终的最强音。
尾声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十年后你作为校友回访母校时,会看到怎样的一群蓝袍大使?”当采访者向张一凡抛出这个问题时,她愣住了,喃喃道:“对哦,会是什么样呢?”转而爽朗地笑着说:“肯定是希望发展得越来越好啦。”
如今,“蓝袍大使”的身影依然出现在校园的每一处历史文化景观,发挥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角色,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到访者展示学校的建筑特色,在游览校园的过程中感受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相信“校园蓝袍大使”团队一定会步履坚实地走向更好的明天。
团队简介
“校园蓝袍大使”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于2008年5月4日,是由校团委直接领导,隶属于校学生会的学生组织。团队成员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带领入学新生、各级校友、全国各地中小学生、考察访问我校的领导及驻外使臣等来访者游览校园,展示我校优美的校园环境,讲述我校的文化历史,弘扬我校历代传承的山威精神。曾荣获山东省“雷锋号”先进集体、山东大学(威海)2012、2015年度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山东大学2013年度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其事迹亦多次受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附:校园蓝袍大使接待过的来访者(选)
曾序勇大使(中国前驻科威特、尼泊尔大使)、蔡方柏大使(中国前驻法国大使)、李家忠大使(中国前驻越南大使)、刘新生大使(中国前驻文莱大使)、李景贤大使(中国前驻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大使)、柳佑益大使(大韩民国驻华大使)、卢秋田大使(中国前驻德大使)等多位国内外知名使节,以及中美大学校长、高校团委老师、中小学生等团体。
编辑/许婧萱
文本/刘禹同 姚锐 王文鹤
责任编辑/许婧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