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之间的教研不要评课,表达时就去说——

同事之间的教研不要评课,表达时就去说——

1.你学习的东西是什么?

2.你思考的东西是什么?

3.你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一、学习的东西:教学实践中的新认知

1. 理论应用:关注执教者如何将新课标理念(如核心素养导向、大单元教学)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例如通过逆向设计确定学习目标,或运用文本细读策略突破教学重难点。

2. 方法创新:观察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特色方法,如通过"游标卡尺"记录学生思维轨迹,或设计挑战性问题激发深度学习。

3. 案例借鉴:提炼可复用的教学片段,如老麻雀视角描写教学片段中"看到-听到-想到"的三维描写法,或通过对比式板书强化知识结构。


二、思考的东西:教学策略背后的教育哲学

1. 目标达成路径:分析教学设计如何体现"教-学-评"一致性,例如通过诊断性评价前置明确学习起点,或设置分层任务实现差异化教学。

2. 学情研判:探讨教师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如通过学情调研调整教学难度,或根据学生反应动态调整教学节奏。

3. 价值选择:反思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例如在技术应用时如何平衡"有效性与适度性",或在课堂管理中如何平衡秩序与自由。


三、发现的现象:课堂生态的动态观察

1. 显性特征:记录可量化的课堂数据,如学生主动发言比例、教师指令有效性、教学媒体使用时长等。

2. 隐性互动:捕捉师生非言语交流细节,如教师通过表情反馈增强学生自信,或小组讨论中存在"旁观者"现象。

3. 矛盾冲突:关注教学设计预期与实际效果的偏差,如探究活动因时间不足流于形式,或分层任务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兴趣。

建议:

1. 建立"现象-归因-改进"的对话链条,如发现学生参与度低时,可追问"是任务设计过难/缺乏情境/评价反馈不足"。

2.运用"教学评一致性"工具进行系统分析,从目标设定、过程实施到效果评估形成闭环。

3.定期开展"同课异构"对比研讨,通过多维视角发现教学创新点与改进空间。这种对话模式既保持教研的专业性,又避免直接评价带来的压力,更有利于教师间的深度协作与专业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