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et up 100's iphones a week. SWEET LORD THATS 4200 screens burning into my eyes.
一位苹果零售店的员工在转发最近很火的一条推文 "6 years later..." 时这样说到。
在这条简短推文的配图里,左右两侧分别是六年前的 iPhone 3GS 和最新的 iPhone 6s 的初始设置流程,从第一次启动手机到正式进入主屏幕,现在需要操作的页面数是六年前的九倍。毋庸置疑,六年后的 iPhone 功能丰富且强大了很多,但这不能改变它初始设置流程麻烦和引起困惑的事实。象征式的条款罗列、隐晦的文字描述,"Share App Analytics with Developer" 是什么意思?选「不允许」会不会影响使用?
司空见惯,太多设计师和产品宣传时把「简洁」「极简」这些词语挂在嘴边,似乎向人们传递出复杂就是难用的、落后的的错觉。真正的错误,是设计师不分青红皂白地追求所谓简洁,导致偏离基本的交互法则。
一加手机的氢 OS 为追求「美感」,在当有未接来电时,电话应用图标中的话筒会由倾斜变为横向摆放;当有未读信息时,信息应用图标的绿色气泡会从置底位置变为在白色气泡之上的置顶位置。为了提醒用户有待处理消息,广泛的方案是在应用图标一角增加红色圆点,而其品牌公关负责人在微博说到「红色 icon 是深受苹果影响,的确不会是一加追求的」。角标确实使界面增加了一种元素,是一种复杂,它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体风格,但它并不糟糕。而氢 OS 的这个设计方案在我看来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使得可见性受影响、失去统一和瞬读性 (glanceability),设计观作祟最终陷入一种自我陶醉。
另一个常见例子则是浏览器的标签页。在 �Chrome 中,每个选项卡的宽度相等(不超出窗口宽度的情况下),因而每个关闭按钮的位置也始终如一。而在 Safari 里,选项卡宽度由标签页的数量决定——有几个标签页,选项卡宽度就是窗口宽度的几分之一;意味着,关闭按钮的位置会随选项卡数量的改变而改变。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用户在寻找关闭按钮时是轻而易举还是需要一番视线周折。界面中重要的操作/元素,应该尽可能保证稳定的布局。但 Safari 为了界面足够简化,甚至在只有单个标签页时将选项卡栏隐藏起来,含糊了关闭窗口和关闭标签页的认知模型,谁保证误操作(不慎关闭全部标签页)与此无关呢?
复杂不是坏事,费解才是。通过适当删除、合理组织和隐藏等方法,使复杂元素有序地展示、更容易被理解。Living with complexity 即中译本《设计心理学 2》、Simple and Usable Strategies for Interaction Design 即中译本《简约至上》(但我不认同这个译名)等意在探讨如何管理复杂,容易被许多设计师忽略的面向企业用户的产品(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俗称 to B 端)往往也是不错的参考案例。
The power of design lies that with its methods.
Norman 在他最近的博文中这样提到。在设计专业早已成为系统学科、拥有完善知识体系的现在,我们有像易用性测试、视线模糊测试的方法来检验设计目标是否清晰地传达。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的职能逐渐融合,在界面设计工作中专属视觉设计的任务在变少,尤其是界面布局、文本编排 (typography) 上。隐含的前提是,认同可用性在大部分情况下高于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