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句话熟悉不,懵懂儿郎都知道这个名言!
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的体现莫过于此了!可是谁能把这个解释到位呢?
第一,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司马迁轻生死,可是这是不可能的,是个人都不会愿意轻死己身!他的价值观在司马迁的自传中有体现!他只是说出了生死皆为人所不能控制的自然规律而已,不是人可以主导的!
第二、接下来就是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了,可以说是此句的重点结论,可是这个结论是由“用之所趋异也”而有所分别的,所以想定为泰山还是鸿毛的哪一方,必须从“用之”而谈起!
那么我们可以谈谈这个“用之”了!
咱们试想一下,一个关门念经的和尚和谁有关系吗?他与泰山和鸿毛都没有联系,他在外人眼里就是不存在一样,所以那些只顾自己的人并不是司马迁认可的有价值的人,重于泰山也不是自封的!
不用多说,很多文化人都是这么样个东西,还美化自己为心胸豁达,不为外界所扰,你不说话的时候还能和那些关门念经的归为一类,你一开口就连那和尚也不如了,至少老和尚关着门不取外界名利!
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在司马迁的眼里更多的是对后世之人的作用上!我们都知道司马迁祖辈都是史官为主,积累了很多素材,文化底蕴上也是很深厚的家族!
本来他父亲本来准备整理出来,可是因为汉武帝的轻视而抑郁而终,将大任卸在了司马迁的肩膀上!
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能够面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秉承父志而完成史书的编辑,让相对真实的历史得以让后人知晓,借鉴,让后人吸收其中的一些教训,可以说司马迁的功劳是至伟的,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咱们也知道,司马迁是受了宫刑的,这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何况对于一个世袭罔替的史官家族来说了!
是什么支撑了司马迁的腰肢屹立不倒,是什么让司马迁的心灵那么坚强又坚定?我想不仅仅是父亲的志向所在,更多的恐怕是内心的文化底蕴给他的价值思维体系,当然这也来源于他的家族!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司马迁的胸怀博大,立志为天下,而非很多口头上说修自己的心,而不管世事的能比的!
那种只为己身的文化人,就是司马迁口中鸿毛一样的货色,还谈什么为往圣继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