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老子释义》作者:郑伯森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段话的意思委屈反而容易保全,弯曲的反而容易变直。低洼之处反而容易被水注满,敝旧的反而容易被更新。缺少反而容易得到满足,贪多反而容易导致迷惑。
因此圣人掌握了这一规律,便可以成为天下百姓的楷模,圣人不只看见自己,所以才能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彰显才干,不自夸自耀,所以才能建立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才会有所长进。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才无人能够和圣人相争。古时所说的委屈反而能保全,怎么会是假话呢?真正保全就靠这个道理。
作者说不读《老子》不恨秦始皇,一读《老子》就恨秦始皇,因为好端端一部《道德经》,焚书坑儒之后便因残缺不齐而引为憾事。不读《老子》不知道中国古代读书人的苦恼和尴尬,或者因为避讳,生怕行差踏错,或者不敢犯忌,生怕遭灾惹祸,在封建势力的霸道统治下,为了保住脖子上的脑袋和先人的文化遗产,于是,篡改先贤著作的创举便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承,从偶一为之到养成习惯,成为见怪不怪许的家常便饭。
曲是象形文字,如果我们想把十寸长的铜条放入一只五寸见方五寸深的有盖木盒子里,铜条刚直不屈,无论直放斜放,都会有部分显露在外,不折断就放不进去,一折断何全之有?但是如果我们把铜条扭曲,使其头尾之距缩短三至四寸,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铜条放入木盒并可以保有完整的铜条,不必将其折断,有朝一日我们取出铜条也很容易便能拉直,使其还原。
曲则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意义上曲全相对并无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把委曲求全解作能隐忍不争,控制自我,不固执己见,不孤行己意,能迁就客观环境和形势,迁就他人以求保全自我和成全大局。
本章的要旨是保全之道唯在不争。不争之道,要在知足。只有不刻意追求全和直、盈和新、得和多的物欲极限,才能保全自我,常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刻意求全不能委屈的人最容易被折损。
刻意求之有违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行为准则,刻意求赢,不能自处低下,就失去了洼者能容的优势,只愿攀高居上,拔尖凸显,最容易被蒸发而干涸枯竭。
刻意求新不能保旧守成者先灭,刻意求得不能持少而止者必失,刻意求多,永不餍足的人,因贪得贫。
不争在己,主观能动自控,完全不关别人的事。因此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都是自我修为的基本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做到不争。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见自己的道理,自己的处境和自己的利益,我们还要看见别人的道理,别人的处境和别人的利益,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事理,才不会与别人相争。
要善于集众人之事,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付诸事实,这样我们才能彰显才干。要善于发掘别人的高大之处,仿而效之,这样我们才会有长进。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都是自然之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说的正是圣人掌握了这一系列自然之道,便可以成为天下百姓的楷模。
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不可刻意追求物欲之极限,道理很简单,因为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