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开始了,我先看序,加上王博士自己写的序,有五篇,看完序,我就迫不及待想抒发一下我的情感。
我看过的书,好像没有这么多序,虽然多,但是我一点也不嫌多,看得津津有味的,文质老师说:他喜欢村上春树的序,特别有趣味,他更多地着眼于自己跟作者的各种交往,以及在交往过程中那些最为难忘的细节。而文质老师的这篇序,就特别有趣味,谈了很多细节,让我们看到王博士、陈蕾老师不一样的一面,朴实有趣。
焦建利教授在《文如其人,笔耕不辍》这篇序里提到王绪溢博士虽然身在企业,但是都在做着跟教育有关的事情。把研究的目光从文献投向教育的现场,把理论与实践、教育与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所学影响更多的教师,帮助更多的学校,造福更多的孩子。这就是麻吉星吸引人的地方,也是麻吉星的魅力所在。我们缺的不是硬件,而是怎么更好地去运用它们,真正为教学服务。所以在疫情期间,当我共读《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我们太缺的就是这种朴实却实用的理论书籍。它让我看到课堂变革的可操作性。而焦建利的序也让人更加佩服王绪溢博士的教育情怀。我马上联想到张祖庆老师,张文质老师,朱永新老师,李镇西老师,郝晓东老师等,他们都是一群真正为教育奔波的教育人,为了让更多的孩子遇见明师,遇见更好的教育。
在这几篇序里,我看到这里汇聚了尺码相同的人,都说了我们一线教师看得懂的话。黄爱华老师说: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拥有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素养。而我们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王绪溢博士在序里写的:通过信息化教学,掌握数据科学融合教育教学的知识,精确解读课堂上所有产出的数据,才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模式从教师中心转变为以生为本。
新的学期马上要开始了,而我将在共读这本新书的同时,去做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教育写作,教学反思,相信改变的力量,遇见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