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朱光潜在《美学》的开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个人行至半路,偶遇一棵松树。
木商所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植物学家所觉到的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唯有画家,什么事都不管,见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木商心里盘算着怎样用它架屋置器,怎样卖它,用它,砍它;植物学家将它归到某科某类里去,思考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点,思考它怎样活得这样老;而唯有画家,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他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他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毫无疑问,木商和植物学家都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以一种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去打量、考虑这课千年古松,正是画家抛开所有的欲望和执念,把注意力放在古松身上,以偏重直觉的心理活动方式,欣赏古松的劲拔苍翠,岁月悠悠。
唯有画家这种以直觉品味与世界绝缘的一个单独意象的态度,才叫美感。
“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吗,人事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美感就是如此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活动。
当画家遇上一棵古松,他忘记了他的妻子在家等柴烧饭,忘记了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忘记了他家里那幅未完成的画作,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了,他的所有意识已经全被这棵古松占去,这便是不求达到任何目的的,“无所为而为”的活动,这便是美。
说到美总会提到艺术,总会有人推说欣赏不来,其实我们不是没有遇上那棵所谓“有故事的”古松,而是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个画家。
(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事”已经成了文艺青年的标配。
喜欢一首民谣,一定要听出“背后的故事”才够味儿;抽根烟,一定要讲出个让你喜欢上某个牌子香烟的“故事”;喜欢一座城市,一定要和某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或是肝肠寸断的历史故事联系;遇上一首很火的流行歌,也一定要说出自己不喜欢的原因,才显得自己不染凡尘。
解忧邵帅在2019年发行了一首《写给黄淮》,在这首歌人气值不断攀升的时候,邵帅也被不断地问及,“黄淮是谁?”
之前文学理论课的老师讲到过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
又有桂花,又有春山,究竟是秋还是春?
有专家考证,“桂花”有一品种叫“春桂花”,专门开在春天,因此诗中的桂花并非我们所想的秋桂。
其实这一解释并没能真的解决问题。
桂花花瓣极小,才有落地无声之感,才能与后句的“月出惊山鸟”之静遥相呼应。而“春桂花”花瓣大而饱满,是不存在落地无声的静感的。
由此可见,艺术是创造的产物,和现实世界是不能对等的,艺术的真实,追求的是诗意的情感的真实。王摩诘因为静而看见桂花,并非是看见了桂花才沉浸于静中。
同理,邵帅是因为想传达这种无奈的情绪才写了《写给黄淮》,黄淮不一定非要具体到某个人身上。
对此,解忧邵帅的回答也很清楚,“别再问我黄淮是谁,黄淮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个地方,也可能是心中的某种寄托,可爱而不可得,遗憾又或者怀念下的依恋,以患得患失的梦为食物,以可有可无的人做食客。别再问我黄淮是谁,是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无关任何具体人或物。”
我们不必把艺术和人生处处对等,也不必非得找出好多条理由才敢说我喜欢某样东西。艺术和人生,并没有离的那么远。
“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鼓励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东西上面去。”
我们从一首歌里听出一个故事,从一副画中看出一段感情,无非是在欣赏美时发挥了联想的作用,而联想却是妨碍美感的。
“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都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去。”
诚然,我们并不否认好的故事会给这首歌多添几分韵味,但当我们把重点过分地放在歌曲背后的故事上时,不免会遗忘这首歌本来的节奏韵律,那么你究竟是被它的韵律节奏打动,还是背后的那个故事?
若是后者,所有的歌手都去当作家不就好了,音乐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不认识黄淮,一样可以喜欢这首歌;听不出歌词背后的故事,就别为难自己。
喜欢一件东西真的没那么难,拥有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就值得被爱。
“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欣赏艺术,只需要做自己心灵的主宰。
(三)
朱光潜在最后一章《人生的艺术化》中提到,“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沉浸于各式各样的自律生活Vlog里,买视频里的同款桌布,同款水杯,甚至是同款i pad。事实上,浪费了不少钱,自己的生活质量除了没有提高,还陷入了因为手忙脚乱而产生的懊悔和自我怀疑中。
其实,文章的妙处在于“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
“在什么样的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表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对vlog生活的盲目模仿,把他人的生活节奏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好像是主修美术的学生非要被拉去上体校,变得手忙脚乱而苦不堪言了。
除了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风格,“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还要培养独立的人格和严肃主义的人生。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生命史中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他一副图画会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生命,可是要真正称得上生命史,必须有一份自己独立的思考,有一份自己的坚守和信仰,必须要成为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最清醒也最容易泪流满面的人。
我们说,欣赏艺术可以靠直觉,于艺术的人生来说,必须明白那个“他之所以为他”,“我之所以为我”的道理所在。
人格是生活中“刚”的一部分,而“柔”的那一半,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很多。
2021年1月25日,短视频博主李子柒以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刷新了由她创下的“最多订阅量的YouTube中文频道”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而她如此受欢迎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当下社会人们对于慢节奏生活的确实和对生活美的向往。
随着十点读书等主打阅读的公众号兴起,“拆书稿”这类把一本书拆成一篇概括的文章越来越火爆。“全民阅读”的背后,是现代人越来越急切的获取心。
朱光潜在书的末尾写到,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图书馆借来的书里藏着半片做书签的作业纸,夏天夜晚的风里总是混着烧烤香,昨天上课迟到了五分钟,刚刚和同学约好下课一起去吃草莓圣代。
慢点走,你期待的一切都藏在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