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把每个人都浸透在信息结成的社会关联之中,整个社会的运行已经被信息传播的强大作用维系。当信息的获取、传播、使用和创造已经成为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必须从事的基础社会活动之际,信息能力就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基础社会活动能力之一。
媒介素养就是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包括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作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媒介素养如同读写能力一样,并非人们的天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不会随着日常媒介接触行为的增加自然形成,必须经过专门学习才能获得。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帮助人们培育或提高这种能力的过程。
对青少年来说,大众媒体全方位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也塑造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一是青少年依靠大众传媒构筑人类社会的生活图景和模型,了解和解释现在、过去和未来,同时也利用媒介信息来解释、扩充和维持个人信念、行为、自我想象、情感和个性特征。二是大众传媒丰富了他们的视野,有利于他们加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更深切地感受多元文化,习得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谋生本领,发展自身独立性,培养创造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向社会期待的角色过渡。三是通过某个或某类媒介人物的行为来指导青少年的社会学习,为他们提供大量观察、模仿、学习的机会和种种行为模式。四是媒介作为社会化外在条件的组成部分,向青少年展示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间接经验,拓宽了青少年的活动范围,丰富着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对他们的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群体所接触媒体的数量、方式、程度远非其父辈可比,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已经处于网络媒体的中度或重度使用状态,将网络媒体作为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来源且不加质疑。而且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尚不够成熟、易受影响、易困惑等特点,在接触媒介以及媒介消费方面往往带有功利性、盲从性以及娱乐性。各种媒介从青少年的感知运动阶段(幼儿时期)就开始伴随他们的生活,但是在不同认知阶段所存在的认知结构的欠缺会对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这就容易使青少年在媒体面前分辨不出现实与虚拟、正确与错误、道德与不道德,从而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人们疲于接受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无暇对信息进行思辨和梳理,容易盲目从众,被信息牵着鼻子走。而且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发容易,但是寻求有价值的信息却越发不容易,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言:“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着知识。”这种现象影响了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许多青少年热衷“浅阅读”、“读图”,对文字阅读失去兴趣,导致思维简单化和平面化。
在“信息爆炸”中,信息污染日趋严重。迎合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的内容不健康的有毒有害的色情、暴力信息,假消息、假新闻等具有欺骗性和误导性的虚假和伪劣信息,重复性信息,无意义图像、视频信息,无论哪种类型的信息污染,都会破坏信息生态平衡,对青少年来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最重要的任务并非把媒介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在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反思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从而使学生对于自己与媒介的关系有更多元、和更自觉的认识,即培养学生在媒介世界中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具体而言,是使学生认识到媒介内容不等于现实;帮助他们区分虚拟和现实、个人和世界的关系,认识媒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并提高学生作为媒体消费者的批判意识;使学生理解公民的概念,知道如何通过媒体进行有效的自我表达。
从学校来看,媒介素养教育宜融入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学前和小学阶段,主要是帮助儿童了解现代媒介,知道大概类型;初中阶段,重点是帮助未成年人了解媒介与生活的关系,学会从现代媒介中获得需要的内容,初步培养批判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是帮助青少年学生评估和管理媒介接触行为,能对内容进行辨别、质疑,形成运用媒介的良好习惯,对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具备较为全面的认知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新闻、广告或印刷文本,利用视频、音频文本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解读印刷文本、信息文本、媒介与活动影像文本的能力。在讲读课文时,可以插入相关的报刊文章、纪录片、影视剧资料,引导学生比较各类媒体对同一人物、事件的报道角度、传播方式,带领学生探讨媒体传播中真实与审美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觉的媒体批判意识。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写”媒介文本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查找网络信息、制作PPT等,达到获取、开发、分析、交换和呈现信息的能力,成为一名独立的信息消费者。作品制作和社区参与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到电视台、报社或电台参观,自己制作媒介产品进行展示,参与社区生活,从中体会媒介在社会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一种保护性教育,更应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媒介文本,如学会欣赏优秀电影、电视、电子游戏并进行批判性诠释。
网络媒体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组成部分,更应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合理使用媒体。(19.01.13《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