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艾米莉·狄金森(《宁静的热情》)我花了4、5天的时间,把电影反复看了三遍,写了5200字,大家都抱怨我写得太长,不适合公众微信号读者,实在是因为我对诗人太虔诚。这一次写阿伦特,更觉得吃力,唯恐自己不能理解这位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所以,尽管是一部情节并不复杂的电影,我依然看了三遍。
01 所见与想象的不一样
1960年,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持红十字会护照从德国逃往南美时,被以色列情报局抓捕,并宣布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主动给《纽约客》写信要求为他们写报道,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作者,也是第一个把第三帝国放入西方文明背景下做描写的作家,这个消息让《纽约客》的主编肖恩和另一名编辑都很兴奋,但也对阿伦特从美国到耶路撒冷参加艾西曼的审判会有些不解。而阿伦特的理由是她1933年离开德国,怀念纽伦堡,而且从未亲眼见过纳粹。
实际上,阿伦特在法国也曾经被关押在集中营,亲眼目睹过集中营的妇女是如何自暴自弃,她曾经在集中营鼓励那些看不到希望的妇女,但后来自己也感觉疲惫了。最后,阿伦特成功地组织了一次200多妇女逃离集中营,直到后来拿着美国护照在丈夫的协助下逃离法国。所以,她说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永远不会原谅自己。
出发之前她几乎没有太多的观点,但祝贺她的好朋友汉斯和担心她的丈夫对艾西曼的审判就持有不同额观点:她丈夫海因里克认为这是以色列特务机关对艾西曼的非法绑架,因为政府无法审判历史,只能审判人,而这本应该是历史大审判;而汉斯则认为审判纳粹份子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以色列人拥有神圣的权利,是一个人因为谋杀接受审判。
就像她给《纽约客》写信希望参加对艾西曼的审判的时候表示的时候将“我从为见过纳粹”改为“我从未亲眼见过活生生的这些人”一样,在大多数人将艾希曼看作时怪物和魔鬼的时候,阿伦特眼里的艾希曼是“活生生的人”。
在审判过程中她听取了证人的陈述和艾西曼的辩解,她发现艾西曼和她想象的不太一样,“他在玻璃盒子里就像一个感冒了的鬼,他不可怕,只是一个小人,他一样正常人的感觉,感觉自己接受大家的审讯就像被炙烤的一块牛肉,而且他自己说他只是接受到命令,执行任务,对此事只负有少量责任。”显然不是柯特所说的“他和党卫军都是怪物”。
阿伦特在电话里跟海因里克说:“若你看到他们在作证时如何努力保持冷静,大部分故事与艾希曼本人无关。”海因里克说:“但你我一开始就知道这场审判更多的是审判历史,而非某个人的个人行为。”
审判庭上,法官与艾西曼的一段对话看得出艾西曼在回答法官问题的时候艾西曼的回答的确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艾西曼:“军人不能违背命令和誓言,誓言就是誓言。“
法官:“你是否相信宣誓效忠的人应该在希特勒死后自动被解除效忠誓言的束缚?如果元首说你父亲是叛徒,你也会大义灭亲开枪打死他吗?”
艾西曼:“如果证实他是叛徒我会开枪。”
法官:“那么,你是否得到证实犹太人应该被消灭呢?”
艾西曼:“我没有消灭他们。”
法官:”你是否曾经感觉到职责和良心的冲突呢?”
艾西曼:“可以把它称之为分裂状态,意识分裂状态,人可以从这一端转到另一端。”
法官:“一个人的良知可以抛弃吗?”
艾西曼:“可以这么说。”
法官:“如果公众能更加有勇气,事情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艾西曼:“是的,公众的勇气是按等级组织起来的,绝对会!”
法官:“所以不是命运,不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关于人类行为的问题。”
艾西曼:“是的,当时是战争期间,局势巨变,大家都在想,反抗也没有用,无异于以卵击石,没有目的也不可能成功,也没有失败或其他。一切都关乎于那个时代,我想,在那个时代孩子们成长中接受思想教育,严格的纪律等等之类的。”
所以,阿伦特说艾希曼不是反犹太份子,他当时只是执行了当时的法律。对此,她的老师柯特非常生气,说她胡说八道,柯特认为纳粹党里所有的人,别说党卫军,人人都是坚定的反犹太分子。
阿伦特听到的和感觉到的艾西曼是那个时代一个非常平凡的人:他发誓说他本人从未伤害过任何犹太人,只是一个执行了杀人政府的所有命令甚至似乎巴不得将自己的丰功伟绩事无巨细公布于众,然而这个人却坚称他本人并不反对犹太人。他盲目地把犹太人送上火车,也将人们运往死亡,却丝毫不觉得要负责,火车一开动他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他说自己无罪,被他运走的人有什么下场与他无关。“他就是这么想的,他只是一个官僚。”阿伦特说。
柯特是阿伦特最尊敬的老师,被阿伦特称为“家人“,他们就艾西曼审判的对话很长,并且激烈地争吵,这里有一个关于“相信”的问题,当阿伦特在对柯特描述她所看到的艾西曼时,柯特反复问她:“他的话你也相信?”仿佛阿伦特是没有思考和判断力的人,只是简单地相信了艾希曼的狡辩。但事实上,恰恰只有她在认真思考,她按照哲学和法理的逻辑在思考,而柯特恰恰是按照公众的习惯和对纳粹愤怒的情绪在“相信‘自己的判断。在阿伦特看来“这些无法言喻的可怕行为与这个人平庸见识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下期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