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 雨果(1802~1855)年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这部小说我是先看了电影,然后再去看他的小说的,各中的滋味不好说,还是建议在看了原著小说再去看电影为好。
我们读雨果的小说,是因为我们尊敬他,尊敬他有一颗伟大的仁慈的心,尊敬他对法兰西,对全人类都充满了爱,都充满了关怀。是他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矛盾,是他同情劳苦大众的苦难,实行人道主义精神。无论你在思想,情感,兴趣上与他老人家有歧异,可是面对这样一位伟人,心里时时的崇敬,心里时是的祝福,还是我们对这一位前辈的应有的态度吧。
平心而论,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并不新奇,小说中三个主人公,冉阿让,芳汀,珂赛特,分别代表了男人,女人,儿童,也暗示了所有的穷人,暗示了整个的悲惨世界。作者为了那一些本应该幸福的,由于存在社会压迫而生活在地狱般的底层苦难的穷人鸣不平,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做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在小说中,让我们充分地了解了和看到了战场,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新兴的工业城市,巴黎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硝烟弥漫的街垒等等,包罗万象的气势真实的场景,都一一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以为,作者的写实和想象融为一体,瑰奇雄伟和惟妙惟肖融为一体的时代画卷的创作手法,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值得我们去致敬。
作者为什么会向我们展示这一些,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贫困堕落为娼妓的女主角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加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犬鹰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内等,在人类的历史上,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的人和事呢?我以为,作者向我们展示这一些人类普遍存在的苦难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揭露或无助的概叹上,而是更多地倾注了对善的向往,更多地汇入了对爱的追求。
高尔基曾说过;伟大的雨果“作为一个小说家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这个世界上,唤醒了人们心灵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我们去爱生活,去爱美,去爱真理,去爱法兰西”。
作者自己也曾在书中这样地描述过自己;他在那里,独自一人,虔诚,恬静,爱慕一切,拿自己心中的谧静去比拟太空的谧静,从黑暗中去感受星斗有形的美和上帝的无形的美,那时侯,夜花正献出它的芳香,他也献出他的心。他的心正像一盞明灯,点在繁星闪闪的中央,景仰赞叹,飘游在造物的一无边际的光辉里。描述得多么的宏大而又史诗般的深邃,真是一位智慧睿智的老人呀。
所以我在想啊,他的小说的功能远远大于一面镜子,因为镜子只能真实地去反映你的外表,而不能真实地去反映你的内在的灵魂。他的小说有外在的共性,也有内在的共通性,仔细地去体会,细细地去分析,这一种外在的共性,内在的共通性,很有趣,也很有玄学价值。
所以我又在想啊,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要读进入,也就是要读出来。只是再去读他的这一部小说时,160多年都已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