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过去,庄户人家辛苦操劳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娶媳妇的时候能修建一院新窑洞。有了窑洞就等于有了家,有了一个温暖的庇护,它也是一家人精神的依托和安置之所。每孔窑洞都承载着农人对子嗣无尽深厚的爱意,蕴含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箍窑一般都是自己动手打石头,在大山沟底的老石磕里,先用钢钎戳下炮眼儿,放上雷管炸药炸开石头,再用锤錾把大石头碎成小块后人力一块块背到修窑的地方,石场里缝隙里往往会涌出大量的泉水,浸在水坑里的石头分外的沉重,手上的老茧磨掉一层又一层,手皴裂开的血缝就用胶布条缠住。除了备好石料外,也要提早准备好吃食。
修窑除了匠人是请的外,其他小工都是左邻右舍亲戚六人三朋四友的帮工或者变工。大师傅先是出窑面子石,经过千锤万凿,将形状各异的石头錾刻成方方正正条纹整齐匀称的窑面子石,面石全部出好就开始箍窑。
典型的配置是“一匠三小工”,凡是匠人康硬技术好出手快小工就劳累,担水调泥抱石头,让匠人催的是手忙脚乱。反之,有二杆子小工挣命给匠人面前地垒下一大堆石头,匠人忙得头不抬眼不睁,惹来众人的讥笑。也有调皮的小工故意搬来超大石头整蛊大师傅,出他的洋相。一般打地基起窑腿子再到滚窑楦过顶,都是用黄土加胶泥麦秸灌缝,只有面石才用白灰来勾缝。
窑洞修好后要举行隆重的合龙口仪式。所谓的合龙口就是把新窑拱顶正中那块石料的位置空开等待吉时一到再合龙安好。窑洞无论一线多少个,合龙口只能选择一处,遵循的是“二龙不聚头”的禁忌。龙口那块石头的背面凿了个槽,里面放些铜钱、五谷袋、碎铁等,意为驱邪辟祟保平安。匠人在窑面龙口石缝钉个铁钉,上面拴着的一双新红筷子呈十字形,一支蘸过墨汁的新毛笔、一本老黄历、五色布条,以此祈求平安。
大师傅匠人站在龙口上边,身披一块被面作为花红,怀抱升子当成金斗,里面放些碎馍、碎糕、枣、五谷、糖、顶针、硬币等,将这些四下抛撒,称之为撒福禄,引惹得下面众人手忙脚乱地捡拾,他一边抛洒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接得住,荣华富贵;接不住,富贵荣华”。紧接着再唱合龙口歌诀:初九十九二十九,鲁班留下合龙口。下石喜逢黄道日,合龙正遇紫微星。一合龙口世不开!匠人上了凤凰台,财神爷今天送喜来。前院骡子后院马,一年更比一年发。前院碾子后院磨,一年更比一年好过。驴驮金,马驮银,骆驼驮回来聚宝盆。聚宝盆把平安保,金马驹儿满院跑。一撒东方甲乙木,二撒南方壬癸水,三撒西方庚辛金,四撒北方丙丁火,五撒五方戊己土……匠人无忌,事主无忌!小工无忌,看家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龙口既合,鞭炮轰鸣,大家吃浑汤饸饹炸油糕,有人松开裤带吃。
窑洞修好后,还要做门窗打箱子柜子,泥窑拉碾磨,垒家畜圈,主人勤快的会在院子里用门扇打几面土墙,栽上棵槐树作荫凉,脑畔硷畔栽种枣树、桃树、果树、梨树,院里院外,四季飘香。祥和恬静的农家院里,小孩儿端着饭碗坐在老树杈上吃饭,老婆婆坐在门槛上做针线拉家常,男人在土地上刨挖,女人在土窑洞里磨锅台,养儿育女,过着平淡的光景。
石碾子传说是青龙所变,遇到红白事,主人给它盖块红布或者蒙一张红纸,惟恐冲了青龙。当年拥有一盘碾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都是多户人家共同筹资拉的,只有光景日月好的户才独立置办。小时候,村里谁家要是拉碾子,也算是一件大事了,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来帮忙。窑洞一般建在半山腰上,而石场往往是在沟底里。石匠把碾盘和石磙打好后,主人就会请阴阳先生看一个黄道吉日,庄前里后几十号人拿着铁撬,扛着木棒,带着麻绳一大清早就出发,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来到石场。开始前还有个祭天拜地的仪式,主家男人焚香烧纸磕头,祈求上苍神灵保佑能将碾子顺利平安拉到家。在这路窄坡陡山高的条件下,全凭人力拉拽几千斤的大石头,实属不易,需要几十号身强力壮的好劳力齐心协力才能拽动,一场集体协作宏大壮观的拉碾子景象就这样上演。
人们先是用十几根麻绳拴在碾心里,最中间的那根绳子上绾一块辟邪的红布,撬起碾盘在下面铺上木棒,一位老者靠前大声吼着号子指挥,拉拽的人齐声回应,把绳子搭在肩膀上弓着背双手抓住绳子用力往前拉,几个人则专门负责轮流倒碾盘下面的滚棒,就这样艰难的一步步前行,遇到陡坡,每挪移前进一步都很难,人们青筋突起,挥汗如雨。紧要处,老者跳上碾盘挥动着双手指挥,用嘶哑的声音竭力呐喊,让人看得惊心动魄。碾子拉回家,主人像办喜事一样端茶递烟招待大家吃饭,虽然吃的是放着榆树皮的杂粮饸饹面,就着用墨绿色的麻油炸的喷香的大软米油糕,人们圪蹴在院子里吃得狼吞虎咽,满头冒汗。
现在,村里的窑洞大多人去窑空了,曾经喧闹的农家小院里杂草横生,只剩下硷畔上的碾子依旧孤零零地屹立在那里。遥想当年的种种景象仍然历历在目,它早已成了一个乡村历史变迁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