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只是偶尔想起时,把眼睛望向了远方。浓浓的乡音,在时间的磨练下已经慢慢退却,回不去的过往,亦如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人生处处总有相思凋碧树》,文中满满的老事物,浓浓的乡音,门口等候的老母亲,那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无不化为浓浓的血液,深深地烙在骨子里。那种相思相念,如春风夏雨,让人无处可藏。
带着这份眷恋,我去查看作者的资料:黄亚洲,笔名别山举水,生于70年代,湖北麻城人,简书签约作者。文字朴实,真情,擅长于写乡土类的散文和小说,曾被东莞电台和武汉电台多次播出。目前已公开文字八十多万,文字感情真挚,打动人心。他的笔下细腻生花,一句句话好像呈现了一幅幅画,把我们带入画卷。
就如文中的母亲:“母亲每次早起,首先就是将饭菜烧好,再将昨晚全家换下的衣服搓洗出来。此时,若我起来了,她就揭开锅盖,一起吃饭,若我没起来,她又去去菜园,瞅瞅庄稼。吃完饭后,她忙着将碗筷一洗,之后,赶紧将衣服拿到水塘里浣洗干净,晾起来”。就这样一位辛苦劳作,默不作声的勤劳母亲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跟随母亲的脚步,体会到了背后浓浓的母爱。
母亲有时候劳作发出一丁点声音,就惊恐万分,害怕这个不太响的声音吵醒了“我”。她的这份忙碌也不是非得不可,只不过想让在外奔波的自己回到家里可以睡一个好觉,多一份安宁。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被母亲细心的呵护着,偷偷的藏着。这份小心思如果不细心观察,就会觉得理所应当。这份真情,随着作者骑着摩托车载着背后的母亲,将这份沉甸甸的爱延续下去,母爱永不褪色。
被这份母子情感动,让我抬头看到坐在自己对面的母亲,母亲不知从何时起已经不是满头乌黑,两鬓不知何时有白丝悄悄爬了上去,脸上的皮肤也不像记忆中那么的紧绷绷,已有皱纹画上了符号,双眼也不是那么清晰,总是在穿线的时候带上了眼镜……
这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还没来得及去接受就快速发生。我无能为力,现在只想多陪陪他们,时光你慢些走吧,请多多善待他们,他们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陪伴是长久的告白,从现在起,我要用时光陪他们长长久久。
作者背井离乡,早早的在完成高中课业后离开了家乡。辗转多地,多年后,当父亲母亲都变成了地上一个个山丘后,夜深人静时,他总会想到故乡的味道——豆腐脑和热干面。流连在各个早餐店,品尝了一家又一家,都不是血液里那熟悉的味道。直到在一个不起眼的巷子里驻足留恋,那分明有他最熟悉的故乡的味道,他每天都在那里停留。现在已经不需要点餐,只要他的脚步踏入,那熟悉的味道很快就会在鼻尖生香。
这也让我想到我的故乡,想念故乡满山的野酸枣,留恋故乡甜甜的沙地花生,思念故乡软脆的“篓馍”……只不过我比作者幸运的多,虽然故乡已经再也回不去了,但我依旧可以吃到母亲亲手做的“篓馍”。
每当过年的时候,家人都会生地火,和面,揉面,加上葱花油,做花型,放地锅,然后在盖上盖子后还会在盖子上也放上火。在我们来来回回看了几次后,终于在爸爸高亢的一声“好了”后终于出锅。新出锅的“篓馍”最是好吃,它的外沿厚厚的,脆脆的,咬起来还会“嘎嘣嘎嘣”响,中间薄薄的一层软软的,整个馍都是充满了葱花的香味儿,就连手上也是那个味道。我们就会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听家人的念叨念叨,这也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沉浸在书中的情感无法自拔,时光在慢慢变老,我们也在走走停停。留不住时光,但可以定刻幸福。在书中遇见自己,找寻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