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送孩子上学路过集市时,总会在集头上停下来买碗粥喝。卖粥的是一位白净清瘦的大爷,七十多岁的样子。光光的头,洁净的脸,明亮有神的大眼睛。围着洁白的围裙,透着十足的精气神儿。老人手脚麻利,收钱找钱舀粥,动作连贯,有条不紊。不知怎地,我感觉他很像弘一法师李叔同,并且不止一次的想象着:他若再换上棉布长袍,蓄上些胡须,就更神似了。
大爷的装备很简单。一辆手推车,上面三个大缸一字排开,三缸全是粥。都用厚厚的白色棉被盖着。掀开棉被,粥缸立马热气腾腾,香飘四溢,隔老远都能闻得到。大爷专业做粥,不卖其他早餐食品。旁边傍了一个卖菜盒的小摊,两家可谓完美组合。小摊后面有三俩个长条矮桌,每天早晨都坐满了人。喝着大爷家的粥,吃着小摊的鸡蛋韭菜盒,热气腾腾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我最爱喝大爷家的粥,一元一大碗,份量十足。带回家倒进我们自己的饭碗里,能盛两碗还多。粥的稀稠度正好,入口即化,香味无穷。买的次数多了,大爷也认识了我。每次看见我来就给我先舀上一碗,我也不用多说话,很自觉地放下一元钱,生意就这样达成了。
大爷家的粥是很紧俏的。现在农忙时节,若过了八点去买,基本上是买不着了。昨天我就去迟了些,大爷正在摊边洗刷碗筷。见我来了微笑着说,“卖完了”。我看大爷这会儿清闲了,就与老人多聊了几句。我问他,“这么早就卖完了,为啥不多做一缸呢”?大爷笑着说,“做多了,就顾不上味了。熬一锅粥需要很长时间,贪多不出香呀”!几句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大爷做粥做人的真谛!
原来,每天当整个小镇还在沉睡时,大爷就已经起床忙碌了:把头天已经拣好泡好的黄豆、小米先分别磨成浆,放到不同的器皿中。接着用小火熬开豆浆,再加入小米浆继续用小火熬制两个多小时,直到豆浆和米浆完全糅合到一起时,一锅香浓富有营养的粥才算做成了。熬粥时要不停的搅,仔细的瞧。要瞅准火候,不能急,不能慌。熬一锅粥前后要耗费4个多小时。大爷是个讲究人,做粥的每道工序都仔仔细细,干干净净。不新鲜的小米不用,不饱满的大豆不用;火不急,心不躁;不求快,不贪多;不省工,不减料;专心致志地,缓慢稳妥地熬出豆浆和米浆的香味来。
大爷还说,“做粥不能急性子,火要慢。慢慢熬、慢慢闷”。我恍然大悟,原来做粥的过程中包含这么多道理呀:慢慢熬,慢慢闷,才是能够出香味的根本原因!不仅做粥如此,做任何事都需要一个这样的过程!现代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只顾贪进求快,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否则就会焦虑盲从,顾此失彼。适当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慢”下来,“慢节奏”、“慢生活”也是一种心境,一种品质啊!目光长远,静待花开,就像卖粥的大爷一样,一生慢慢只做一件事,一生慢慢只把一件事做好。“慢”中出精品,“慢”中出香味!
做粥如做人,粥品如人品。“慢慢熬、慢慢闷”,也许人生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作者简介:
刘娟,济宁微山县人、微山两城镇小学老师。爱学生、爱文学、爱生活,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