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的起源角度来讲,“义”(義),上‘羊’下‘我’,代表执干戈以保卫财产。这说明中国古人在最初造字时,就有意识地将“义”字与人们实际的物质利益需要相联系。在中国古人那里,所谓的“义”就是行为的应当或者适宜的标准。义与不义,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适宜,是否应当,是否合乎社会道德准则。“利”,在甲骨文中是用刀收割庄稼,本意是指农具进行的生产活动,这种活动人类早期社会中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到了春秋中期,“利”演变成一个具有经济学意义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切身的物质利益和实际功利。中国古代思想家总是把义与利联系起来讨论问题。先秦时期曾经有过著名的“义利之辨”,儒墨道法诸家对此各有建树,都对后世的义利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与里“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腰仗三尺正义剑,胸怀柔情千万千。 潇洒来去山水间,两情千里也缠绵。英雄出少年,风姿焕发扫狼烟。 豪气干云天,哪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