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新兴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战略人才力量的弱势限制着进一步的发展。人才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打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各个关节枢纽,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人才效用,充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锐力量。
提质人才吸纳,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人才总量不足问题,一是依靠从外部吸引高素质职业化人才进驻,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因材施教培养优质人才。优化市场环境,为人才进驻发挥作用扫清“拦路虎”,细分领域吸引海内外高精尖人才,以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孵化新质生产力的腾飞。着力完善人才培训培养体系,构建政企校多方联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改变高等教育重应用轻基础的传统,进一步完善从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创新“变现”体系,保障人才的增量强质。
拓展人才评价,完善人才认定评级。探索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拓宽职业发展通道,鼓励行业、企业自主运用创新评价方式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相关评价规范体系。走出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打破学历、职称、年龄等限制,对实干业绩突出、工艺技能高超、取得重大创新、突破重大难题等人才进行直接认定或破格提升。
做好奖励激励,保障人才“劳有所获”。牢牢树立“人才大观”,引导全社会重视人才工作,正确认识人才就是第一资源,以完善的奖励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成就荣誉感、获得感,构建国家表彰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奖励激励生态,在医疗养老、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更高规格优待,鼓励人才放心大胆作为,构建聚才、爱才、留得住才的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