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在学而第一篇第二章说了这么几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几句话的意思如下:有子(孔子的学生)说:他作人啊在家孝顺父母,顺从尊敬兄长,这样的人在单位偏好冒犯上司的,是很少有的啦;在单位不偏好冒犯上司,而在社会上偏好作乱的人,那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啊。君子做事专注于抓根本,抓住了根本,方法办法就自然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尊敬兄长等这一类的,就是‘仁’的根本了吧!
有子这几句话后面谈‘根本’的暂不说,先说他前面那两个推论:在家孝弟,则在单位就很少犯上,在单位不犯上,则在社会就不会作乱。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凭什么这么说?我的判断——答案应该是“养成了‘顺从’的习惯”!有子的逻辑是:在家养成了‘顺从’的习惯,到单位就不会犯上,在单位养成了‘顺从’的习惯,到社会上同样会‘顺从’就不会作乱。这可能正是历代封建君王倡孝的由来吧。
如果有子的逻辑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看到‘习惯’对塑造一个人的重要性有多大。所以你的孩子在家养成了什么‘习惯’,他将来非常有可能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成为了什么样的人,他的后代也有可能成为同样的人。假如社会的多数人养成了某种习惯,那将影响民族的未来。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重复,是一种循环。不变则轨迹是既定的,层面是既定的,格局是既定的。你原意你的孩子在你格局里画圈吗?如果不愿意,那么小心你的习惯,更要小心孩子的习惯,因为‘习惯’每时每刻正在形成!习惯面前知识居次。习惯是塑变的苗头,是变的兆头,不可不察!如果还想知道其他如何察(看)人,请看本号的下一篇《小心,吃亏上当不远了啊》我们一起读《论语》学而第一第三章。
(回到上一篇提出的问题:1何为变?2何以变?3何时变?答:1由前态进入后态就是变,变居前后之中,前为动,则进入静也是变。2穷(尽头)则变。3求时变。有求而应,是应时而变。无求勉强结果一般不好。不清楚此结论的,请加本号关注,阅读上一文——茅台之变,喝酒吃肉急什么呢)本文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