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动手操作(孩子们认为是玩)中探究生的奥秘。今天是五一假期后开学第一天,天公不作美,一直下雨,但不影响孩子们学习热情。昨天下午我把科学课所需材料发到班级群里,不一会孩子们孩子们回复,各自准备的材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陈甜老师分享的《有趣的浮沉子》,陈老师带着我们先复习了浮力的一些知识,孩子们对浮力知识有了个系统的认识。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物体浸没在水中的体积(也就是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增大液体的比重——在水中加盐不断溶解,增大了浮力,沉在水底的马铃薯块浮起来了,这也就是增大了液体的密度(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密度这个词,程老师的解释通俗易懂:同样多的水与盐水去称,盐水重,我们说盐水的比重比水的比重大,也就是水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大),孩子们对浮力大小影响因素有了个系统的认识,对接下来的"浮沉子"原理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物体排开的水量不变时:改变液体的密度,能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密度增大,浮力增大。液体密度不变时:改变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能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
"用所学知识设计玩具",有意思。制作浮沉子原理:一个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重力)→减小物体排开的水量→浮力减小(浮力<重力)→物体下沉。反之物体上浮。最有趣的是动手做一个浮沉子,动手试一试,试并不能成功,看视频掌握技巧。
陈老师播放制作浮沉子的视频实验,陈老师告诉我们,她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什么有两次是失败的呢?你们能一次成功呢?孩子们认真仔细地观看,看到老师的浮沉子很听话——说下沉就下沉,说上浮就上浮,真神奇。这是怎么一回事?我让孩子们认真听老师讲的原理:当用手挤压水瓶时,吸管里的空气也被压缩,体积变小,整个浮沉子排开的水量也在减少。排开的水量减少,浮力也跟着减少,当浮力小于重力时,浮沉子就下沉了。陈老师分析失败的原因:第一次是由于浮沉子排开的水量减少了,浮力减小了,但浮力仍大于重力,所以不下沉,第二次是由于重力大于浮力,已经沉在水底了,就看不到沉浮了。陈老师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浮沉子浮在水面给上,但吸管露出水面少许。
到我们的时间了。我先给孩子们做了一次演示,第一次失败了,与陈老师的一样,放了些橡皮泥成功了,孩子们替我高兴。调足了孩子们的"胃口",迫不及待的动手做,像模像样,一次性成功,"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孩子们嘴里说着,沉浮子随口令上下沉浮,孩子们高兴的欢呼着,成功了,科学的魅力,科学的神奇。
刘自东问我,"潜水艇的原理是不是和沉浮子的原理一样?"我一时语噻——我还真说不上,我告诉大家,问得好,但我们已经在网络素养课上学习了简单搜索,自己上网找答案 ,如果找不到我在告诉他们答案。赶快自己恶补一下相关知识。
我鼓励孩子们用陈老师提出来的方案课后尝试着做一做,用其他材料,比如笔帽、小塑料瓶盖等材料做不同的沉浮子。我想孩子们肯定会做得,因为科学实验太神奇了,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