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随记
导入:
由检查预习作业开始。预习作业布置的是,熟读课文,从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朗读,并在班里展示。
询问预习情况,很不乐观,几乎没有人把读课文当成作业。(这个问题实在应该引起重视,怎么做才能有改观?)于是,就把读课文和选择一个喜欢的语段感情朗读放在课堂上进行。大概留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个任务。
一、【分享美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此部分提问了三个学生。
第一个学生朗读的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男生找了文章中最短的语段来读,大概是觉得这段最短没有生字最容易读对的地方。很明显他在潜意识里并没有想按最高要求完成感情朗读的任务。通过一个个问题追问,我引导他去感受作者在此处直接而浓烈的情感,让他静心揣摩,然后一遍遍试读。最后一次读明显比最开始读的时候要投入多了。
第二个同学选择的是第三自然段。这个学生整体来说,读得很不错。除了让学生自己来说喜欢的理由之外,我也设置了几个问题和大家一起来鉴赏:1、“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句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继续点拨了一下,此句所用手法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手法是一样的。马上就有一个学生说出来了“白描”,有的学生并且还能说出,《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2、为什么要选择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呢?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悲凉”的偏爱。
第三个学生选择分享的是第四自然段。也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具体此句,感受他笔下秋之清、静、悲凉。
二、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请用课文里的语句来回答。
2、你认为作者对故都的秋怀有怎样的情感? 请用课文里的语句来回答。
3、朱自清的《春》的文章由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几幅画面组成。郁达夫在文中也用了类似的写法,你能用小标题形式来概括一下文章3---11自然段的内容吗?
示例:第3自然段可以概括为 【小院清秋】
【此处是本节课设计的成功之处。通过拟小标题的形式使学生快速地把握了课文3至11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去概括这部分前后写的内容,即开头部分写了什么,结尾部分写了什么,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答案。然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写作结构就可以轻松把握了。】
三、深度探究
4、从哪些句段中,你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谓的“悲凉”? 你如何理解这种“悲凉”?
5、郁达夫为什么以忧郁和颓废为美 ?
补充材料:
(一)
郁达夫毫不掩饰地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给予在作品之中,借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特色: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感伤的弱者的情绪,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二)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强烈地表现了作家个性。他在散文中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描写,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将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在他的创作中。作品中不拘泥于形式,纵情宣泄,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复杂心情,展现出一副副感伤、压抑而又隽永、秀美的情景交融的场景。
(三)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与其小说作品的共性便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这种坦诚、露骨的表现,正是郁达夫作品独树一帜之处。郁达夫认为,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
四、结束
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
针对本班学情,教授本课时,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2、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语段赏析品味一下作者笔下的秋味儿3、通过与朱自清的《春》的文章结构对比,让学生体会本文写法上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