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罗翔两位老师就人生立身之本的问题,展开首次对谈,听得过瘾,是我喜欢的内容,也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两位大咖对谈解读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听后甚受触动启发,近期日更文没有大块时间,又不想牺牲休息时间,所以听书听课及思考留下片段成为我当下的主要学习方式。
罗翔谈到,我们为什么天天在日程表上把自己安排得特别满?因为一旦你闲下来,你的声音就会逼问自己。
每个人填空的方式不一样,有读书的、有听音乐的、有看电影的、有购物的、还有约朋友喝酒的等等,反正得有点事干,要不就很无聊。樊登说他填空时就读点书。自律性差的人就要有时间表安排。
罗翔也喜欢阅读,因为通过阅读,会发现人类的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他已经告诉我们了,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后人应该如何去做。我们也许达不到这样一种理想状况,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人生中是有一种理想状态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罗翔在谈到如何理解幸福时,说幸福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事实呢?今天人们经常用一些非常主观性的概念来进行论证,比如说什么叫幸福感、什么叫意义感?
幸福感、意义感,它是一种主观感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会导致很多东西是没办法进行讨论的。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有一种客观的意义,或者说有一种客观的幸福,当标准确立了,我们才可以去讨论你幸不幸福、你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
可是,一旦我们把这个概念变成纯主观的概念,你感到了幸福吗?你感到了意义吗?其实这个问题就没有必要讨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感觉,千人千面。
一个在大街上流浪,住在一个厕所里边,但他很乐意,很惬意。
罗翔说,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幸福或者说人生的意义,它应该是有客观标准的。只是,我们会发现人的有限性,就是一旦你认为存在关于幸福的客观标准,或者存在关于意义的客观标准,人就会变得独断。也就是,会说你必须这么干,你要不这么干,就不幸福,我是为你好,那就会变得专断。
一旦认为幸福和意义是一个纯粹的主观概念,那其实人又很容易走向虚无。所以如何在独断和虚无中获得一种平衡呢?
罗翔说,一方面人类很多伟大的先贤,他们其实已经提醒我们了,也许是存在某种客观的幸福或者客观的意义。但是因为人类理性的有限,我们永远无法对它做出100%的描述,毕竟理性最大的成就就是认识到理性的有限。
是啊,我们的语言就是有局限。我非常认可罗翔说过的幸福是客观的,但同时人类也无法准确地把握幸福的全面意义,因此我尊重主观所探究的幸福。
怎么尊重?我们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和光同尘,但并不强求;有感受可以分享,有好书可以推荐、可以介绍,让大家知道,康德是如何理解幸福的、卢梭是如何理解幸福的、穆勒是如何理解幸福?还有孔子是如何理解幸福的?
听着绕口,其实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