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为了创建文明城市,提倡全民阅读,读书似乎又热了起来,遇上新媒体时代和疫情,于是各种线上学习资源越来越多: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类公众号、在线微课、在线训练营以及得到、喜马拉雅上各类大咖们的干货等。
但是随着信息越多、越繁杂,我们其实就越需要真正的学习能力,越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据之前消息显示,了解目前职场人也包括我自己及周围朋友们,大部分人在学习时通常“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过后不动”的问题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表现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于是出现了下面四类伪学习模式,我也中过招,算了一下,付出近万元,过后还没好意思跟人说。看看你有没有中招儿:
第一类伪学习——追逐各类“干货”,无论干货的表现形式是20分钟音频、10分钟视频,还是PPT(演示文稿)或者思维导图。
第二类伪学习——追捧各类“大神”,想当然地觉得听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会变牛,而且也没有能力辨别那是真“大神”还是“跳大神”的。
第三类伪学习——崇拜各种“新知”,最喜欢《创业不迷茫》、《在改变时代改变自己》《大数据时代》等这样的图书,看到自己“你从前对职业规划的认识都是错的”、“在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我偏不!”、“你哪有全力以赴,你只是尽力而为”等等。
第四类伪学习——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对这类人来说,勤奋、坚持,以及读书、听在线课程的数量本身就是意义,“学无止境”,充实自己,为了寻找各自的“黄金屋”“颜如玉”。为此,有的人忙于各个社群之间奔波,有的人则参加各种训练营,有的人立志一年读50本书,有的人坚持每天打卡背单词……结果呢,坚持下来的最多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人的反应是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
没时间,那就早起;
没精力,那就抱群努力、坚持打卡;
看不懂,那就找原文、慢慢抠;
记不住,那就画思维导图,做摘抄记录、有道云笔记;
看不下去,那就用番茄闹钟法逼自己专注。
上面这些还不是最差劲的,最差劲的是有些人虽然翻了一堆书、手机上收藏了一堆干货、参加了一堆微课以后,自以为已经聚沙成塔,其实还是一盘散沙,信息量太多,顾不上再去翻阅、复习和消化,结果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更是没有多大意义,还浪费时间、白费力气,浪费自己的血汗钱。手机也经常出现“内存不足”提示,没办法,只有想办法抽空清理内存等等。
且不说这些方法的效果如何,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即使解决了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问题。
唠嗑那么多,归根结底还在于学习者自己:其一,是否能够把所学知识拆为己用并可以处理信息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的读书才能不断升级,最终才能成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