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学校,尤其是高级中学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国人早已习以为常了,美其名曰就是“分层次教学”。
具体方法是将学生按入学成绩的高低优劣,分成“好中差”几个等级,编成不同层次的班级,实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当然师资力量、班级人数甚至教学硬件都会有所差别。
分层次教学有没有好处?答案是明确的:有,尤其是对那些本来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就好的学生而言,这也正是分层次教学这么有市场的原因。如果不实施分层次教学,好学生及其家长就会有意见,甚至就不会考虑报考你的学校;学校生源差了,高考成绩自然不行;高考成绩下来了,学校的前途就岌岌可危:说白了,还是应试教育在作怪。
那分层次教学到底有没有弊端呢?答案仍是明确的:有,甚至更多,而且涉及到教育的更本质的问题。
首先,涉及教育的平等权问题,它无益于青年学生平等观念及正常心理的养成。
虽然学校为分层次教学找了许多漂亮的理由,最现成的就是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对班级的名称也作了适当的修饰,例如不直称“好中差”班,而是叫做“科技班、发展班、基础班”等等。可是学生家长及社会上自是心知肚明,因此就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心理问题和恶劣后果。例如,好班学生往往一入学就得意洋洋,心高气傲,虚荣心膨胀;中班学生往往有一种阿Q心理,或者觉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暗自庆幸,或者自诩本应有实力进入好班,却因考试失误落入中班而满腹不平;问题最严重的是差班,其学生甚至家长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及受歧视情绪,有些学生,甚至因此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或自卑怯懦,自觉被人看不起,或破罐子破摔,不求进取。虽然也有少数学生,因而更有了学习的动力,但这种动力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为代价的,又让人怀疑它的合理性了。
再者,这样不容易形成良好的班纪校风,当然质精量少的好班自是另当别论,而中差层次的班级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从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中等班往往会呈现一种一盘散沙、缺乏进取心、又不谦虚好学的状态。有的老师甚至这样概括:好班的学生知道自己能行,差班的学生知道自己不行,而中班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行还是不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还自以为是,是不少中班学生的突出特点,因此在学习动力上中班有时竟不如差班。
而差班的学风之差、纪律之难管理自是不言自明,你想差班甚至双差生(学习及思想行为习惯都差的学生)成堆,而且有的人数几乎比好班多出一倍,怎能不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呢?而且一个班级中没有学习的榜样,形不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甚至邪风压倒正风,连本来想学好也有希望学好的学生都受到了影响,甚至被带坏了,到头来“因材施教”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而且差生一多更容易形成小团体,逃学,旷课,打架斗殴,造成很恶劣的影响,而且,由于差生自觉不是学校的宠儿,有时会对学校怀有仇视、敌对情绪,甚至以破坏公物来发泄怨恨。这都有实例为证,并非臆造。
青春期本来就是一个心理波动大、心理问题多的时期,而分层次教学,又将这种心理敏感放在了显微镜下、展览台上。更有甚者,有些学校,不仅实行分层次教学,还实行分层次考试。赞同者认为这样可使低层次的学生考出自信来,可我一直很怀疑,若学生不知情,当然会使他们有一种虚假的满足和欣慰,可实际情况如何呢?当学生得知要实行分层次考试时,是羞愧是愤懑不平,有进取心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无法得到公正的验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取得一个好点的成绩,可想到是分层次(低层次)得来的,会有成功感和自信心吗?
正因为有以上这些特点,分层次教学显然还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良性发展。
学生分层次,教师显然也分三六九等,势必造成教师心理的不平衡。且教师工作量、工作成绩都有较大差别,很难有一套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这势必造成苦乐不均,且并不一定与工作努力程度及工作量成正比,不利于爱岗敬业、爱生爱校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尤其是那些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一般都会被安排教低层次的班,他们的教育热情往往会在现实的痛苦和烦恼中受到极大的戕害。
其实,稍微一想,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因材施教”就是不成立的,因为当初孔老夫子可不是按“分数高低”来“施教”的,他所谓的“因材施教”主要是指按照学生不同的“个性品质志趣爱好”等,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子路性情急躁,孔子就告诉他即使听到正确的事也要三思而后行,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冉有做事有些优柔寡断,孔子就教导他听到正确的事就要大胆果断地去实行,不要犹犹豫豫。
还有,孔子对学生的优缺点都了解得很清楚,他总能扬长避短,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例如,颜回、冉伯牛以德行见长,宰我、子贡以言语见长,冉有、季路以政务见长,子游、子夏以文事见长……甚至还有喜欢农事的樊迟,他们后来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
我想现在,不说一般老师无法达到至圣先师孔子的高度,就是能及其一二,就按现在这样动辄四五十甚至七八十的班额,又怎么能做到“因材施教”呢?看来,要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
如今,“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已是尽人皆知的公理,可是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在中华大地上却难于得到实施。虽然实施起来确有困难存在,可作为教育部门,作为教育者难道不应该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努力争取吗?
最起码,在小学、初中阶段,孩子还没有定型,以后的变数还很大,不应该过早地将他们分为三六九等。
其实,国家有关部门早就三令五申不准过早分班,只是,有些学校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社会上也早已对此习以为常了。
还好,如今分层次教学在低年级中已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尚未定型的孩子不必再过早地遭到社会的否定,希望以后中国教育都有一片洁净的、自由的、平等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