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靠这一招成就不世伟业,好男儿,你还在等什么?

刘邦和项羽是楚汉争霸的两位主角。

刘邦是亭长出身,相当于保安队长,社会地位低,而且品性不好,贪财好色。项羽则是出身贵族,将门之后,“力拔山兮气盖世”,英勇非凡、武艺高超,还熟读兵书,号称“西楚霸王”,用现在的话说,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

项羽的出场自带主角光环,一直是混战中的佼佼者。由于兵力悬殊,项羽、刘邦两人打仗时大多以刘邦失败告终。

刘邦还曾迫于项羽的强势,亲自到项羽军营赔罪致歉,险些丧命,这也留下了鸿门宴的故事。

然而,楚汉相争的最后结果是刘邦打败项羽,建立大汉,一代枭雄项羽则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

历史上对这一结局有很多的评论与猜测,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来自刘邦本人。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自己取胜的原因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张良、萧何、韩信是辅佐刘邦打下如画江山的三大能人,史称“汉初三杰”。刘邦自知才疏学浅,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安抚百姓、调度粮草又不如萧何,可他却非常善于采纳他人的建议,身边的能人都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反观项羽这边,范增可以说是项羽身边唯一的能人,但是项羽很执拗,并不听取他的意见,因此才会落得最后失败的下场。

这在鸿门宴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当时项羽的“亚父”范增,几次三番以玉玦示意他必须决断,除掉刘邦,甚至还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伺机杀掉刘邦,永绝后患。但项羽却优柔寡断,认为刘邦既然已经亲自登门致歉认输,就不必赶尽杀绝,最后虎归山林、龙回大海。

然而在乌江江畔,项羽被围,刘邦却没有放过他。项羽由于“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无力回天,兵败自刎。史学家大都将楚军的失败归因为项羽刚愎自用,不倾听别人的意见。人物性格造就了项羽的悲剧命运,可惜了项羽将一手好牌打到一无所有。

那么刘邦是如何从一无所有到一手好牌的呢?

听人劝

刘邦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实力不够,资源不好,特别善于倾听别人的劝告。正是由于这一点,这个原本一名不文的沛县混混成为汉朝开国皇帝,名垂史册。

刘邦“善听”到何种程度呢?《史记》中的另一段记载,能够让我们对此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当时刘邦称帝,派韩信攻打齐国。韩信善战,没用多久就收复了齐国,这时恰逢刘邦被楚军围困在荥阳,刘邦给韩信写信,希望韩信帮他解围。

然而,韩信让使者送来的回信中写道:齐国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齐国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如果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齐国。为了当前局势,希望您能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

刘邦看了信,勃然大怒:自己被困在这里,希望韩信发兵相救,此时此刻韩信却想要自立为王,岂不是落井下石?思及此处,刘邦破口大骂: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

此时,侍立在刘邦身旁的张良和陈平同时暗中踩刘邦的脚,两人凑近刘邦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待他好些,让他自己镇守齐国。如若不然,很有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立即醒悟,意识到如果此时与韩信翻脸,韩信不帮他打楚军,自己的江山有可能还得拱手让人。于是,刘邦急中生智,故意当着韩信使者的面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个真王好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刘邦派张良前往韩信军中,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从一个小小亭长到天下共主,刘邦的成功绝不能仅用“运气”二字一笔带过,更重要的是他非常善于在关键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听进去别人的劝告,因此才笑到了最后,成就大汉基业。

正所谓“兼听则明”,在现代企业中,善于倾听也是员工最看重的管理者品质之一。

美国一家机构曾经在雇员中做过一个调研,调查管理者身上最受欢迎的素质以及最令人讨厌的素质。结果表明,管理者最受欢迎的素质中,排名第一的是善于倾听,而最令人讨厌的素质中,排名第一的是blank wall,意思是一堵空白的墙。员工在跟这样的管理者说话时,感觉就像对着一堵空白的墙,没有任何反馈,这种感受无疑十分痛苦。从这个调研结果来看,善于倾听是员工非常看重的管理者素质。

如果企业管理者是良好的倾听者,那将会是团队所有成员最大的福祉。跟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在一起,你会忍不住说很多话,因为他有办法让你说出更多的话,这样就会大幅提升谈话的效率,有利于团队整体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善于倾听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在一些企业里,有很多人愿意为他们的领导赴汤蹈火。因为员工感觉,他们的领导愿意跟他们在一起工作,尊重并信任他们,随时随地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并真心为他们着想。通过认真倾听的方式,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建立起情感账户,并且存入了数额不菲的资金。

《硅谷钢铁侠》书中,阿什利·万斯记载了许多埃隆·马斯克的有趣故事,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这样一个热衷于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硅谷大佬,其实是个十分乐于倾听的管理者。马斯克喜欢在公司巡视,无论他走到哪里,附近的员工都会冲到他面前汇报大量信息,他会专注倾听和思考,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尽可能解决这些事情。这让员工感觉他的倾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真的在行动。他们愿意跟这样的老板一起工作。在这些过程中,他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账户越来越丰厚,也越来越拥有一种“骂人的资本”。

什么叫作“骂人的资本”?

在建立起与员工的情感账户之后,管理者由于某件事情批评员工的时候,员工就不会轻易生气,反而感觉管理者是真心为他好,这种批评可以接受。然而,事实上更多管理者遇到的情况是:员工在受到批评之后,心中委屈、抱怨,觉得管理者只会仗着自己职位高耀武扬威,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以上两种情况的区别就在于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是否拥有情感账户。如果员工与管理者有感情基础,有基本的尊重和信任,那么即使是批评员工,员工也会愿意往好的方向想;反之,如果员工与老板的情感账户中空空如也,缺乏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员工就会将管理者的批评看作无意义的人身攻击。

因此,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的前提,就是通过认真倾听与员工建立情感账户。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无论任何时候,与员工沟通都会变得非常顺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