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云路
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菲菲说:“我们去荥经‘玩泥巴’吧。”
我说:“好啊好啊。”
于是,刚考完试,我们俩就带着一支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朱氏砂器开展调研实践。
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朱氏砂器的工厂。工厂的空地很宽阔,刚进门就可以看见用塑料雨席围着一大堆黄色的泥土,后边则是一排排整齐堆放着的成型砂器,在刺辣辣的太阳下闪烁着莹玉的光芒。推土的小车和铲子随意地放在土堆旁边。泥土堆后面而土堆旁边那一排低矮的砖瓦房便是生产车间了。
进入一号生产车间,地上、架子上都是各式各样的的成品砂器。拉胚的工人师傅在细细地打磨胚泥。一旁有其他学校的实践团队在拍摄制作过程,整个车间里,只听得转盘在“咕噜咕噜”地诉说着什么,连相机也静悄悄的。烧制车间的火在烧着煤渣,这是荥经砂器中特有的一道工序,烧制后的煤渣称为“二道煤”,和白善泥混合,就成了美名远扬的荥经黑砂胚泥。锅底的火混杂着青色、红色、橘色,在飘忽中透着些许妖冶。再往后走,就是成品摆放车间,一位老匠人在用砂纸细细打磨。老匠人手中的砂器已是十分光滑,迎着光源的地方,发出刺眼的亮光。
参观之后,我们采访了朱氏砂器的老板朱庆平。在我们刚到荥经时,朱师傅便开着私家车十分热情地帮我们找住宿的地方。第一眼看见朱师傅,我觉得比起手工艺术匠人,他更像是一位商人。周身的气息都与这个灰扑扑的工厂格格不入。当下心里确实是有些悲凉的: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商业的气息蔓延在任何地方,无孔不入,如今一种文化的传承也不得不依靠它。而我,其实更欣赏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坚守,更惊叹西西弗式的英雄“护卫”。想到这里,再看看精致的砂器,似乎都失去了灵韵。朱庆平先生在采访中大谈传承与创新、前景与发展。采访还在继续,可我已经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兴致,心不在焉地做着笔录。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又到了生产车间,继续昨天没有完成的拍摄任务。即使是清晨,四川的太阳也没见温柔几分,早上的露水被阳光蒸发,散不开的热气和水汽交织在一起,闷得人喘不过气。车间门口靠窗的位置,一位师傅已经旋转起带泥的转盘,“咕噜咕噜……”的转盘声在清晨独唱。这位师傅身穿灰色T恤,洗得有些发白了,裤腿微微卷起,一双布鞋,上面沾满了黑色的泥。师傅在细细打磨一个已经成型的砂锅盖子。眼神专注,细腻而又温柔地看着手中的砂器,似乎是看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铁片刮壁,一层薄薄的泥被刮下来了,被随手放在转盘下面,师傅脸上神情庄严而又神秘,仿佛在进行一个肃穆的宗教仪式,虔诚专注。“朱师傅早上好。”我终究开口问了声好。朱庆平师傅似乎已经完成了盖子的打磨,他停下转盘,抬头看了我一眼,笑着说:“来了啊。”
一缕阳光照进朱师傅眼角的褶皱里,整张脸瞬间鲜活了起来,不知为何突然就有点想哭。
突然想起,我的一位师兄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嘛,都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所以不必打着悲情的旗号,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传承。”现在想想确实如此,荥经砂器有它自己存在和发展的轨道,无论是与商业合作还是固守情怀,都是它与这个时代交融的结果,更何况从本质上讲,两种选择并不冲突。和金钱沾边就一定低俗了吗?文化传承就一定要高洁如琉璃吗?中国传统审美形态中有“中和”一说。“中”是一种从人性、人情到天地万物的内蕴包容状态。许多乃至相反的因素聚集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和”则是“中”的各个因素彼此之间表现出的一种节制、协调、有序、符合法度常理、规律的基本原因。而市场交易本来就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
正如,何为“文化”?何为“艺术”?何为“传承”?
思及此处,越发觉得自己昨天矫情得可笑。开着豪车、穿着名牌的人凭什么就不可以是一位文化艺术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