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紫微
起源
现在是工作的第四个年头,最近越来越能体会到应该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学会培养自己,学会自我成长。
目前自己也仍是在探索的路上,更多的是想把自己从其他老师和长辈中学习到的经验分享出来,正巧前几天给低年级学生干部培训班讲课,我把题目就定为了《要学会自我成长》,整理前期为这个课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写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吧。
首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样的三个问题,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你是自己的“父母”或“老师”,你要怎样培养自己?你要把自己打造成什么样的人?还欠缺怎样的能力?这几个问题我是在李欣频老师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里看到的,《哈佛经验》这本书也是她推荐的,如果可以我们可以借由这本书看看大学应该怎么过,作为自己大学四年的设计师,我们要怎么设计我们的大学?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作品”,我们是自己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而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打造”自己,我们要慎重我们的每一个“选择”。
有“培养自己”的这个意识很关键,进入大学,我们已经告别了初高中的“被动学习者”学习模式,我需要主动探索,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并主动的去培养自己。
其次,如何培养自己?
这里主要分享李欣频老师《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上讲的“五种养成教育的方式”和采铜老师《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关于对大学生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的建议。
其一:书本。
从如何选书、书单搭配,然后遇到好书重复反复读,要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并注意知识与智慧比例等的角度说明如何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读书。
可以是电影,也可以是记录片、电视剧、演讲,及其他视频等。五种观影角度,想象自己,如果你是主角、对手、摄影师、导演或者编剧,你会怎么做?
其三,人际。
也就是从身边的朋友学习,例如在《天才的奥秘》这本书中提到,达尔文的工作伙伴与朋友,包括收藏家、兽医、园艺家、动植物养殖者、养蜂人、玫瑰栽培爱好者、畜牧业者、苗圃主人、养蚕业者、农夫、驯马师……这些人都成了他写《物种起源》重要的信息来源。
其四,环境。
做一个敏感的观察者,观察身边环境的变化。敏感度要从平常的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就如同波西格所说的:“……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我们把沙子分成许多部分,此地、彼岸;这里、那里;黑、白;现在、过去;也就是把我们所认知的宇宙划分成许多部分。但是我们看得愈久,就愈会发现它的不同。没有两粒沙是一样的,有一些在某方面相同,有一些在另一方面相似,而我们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类似和差异,堆成不同的沙堆。我们也可以按不同的颜色,颗粒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形状或者是否透明来分。你认为划分的方法一定有尽头,但是事实却不然,你可以一直分下去……”(引自《万里任禅游》)
可以用异国观光客的角度,重新看待你已经熟悉的环境之外,还有就是要对你身处的环境非常敏感、细心观察。
其五,旅行。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说:“在西奈沙漠想到上帝的存在并不奇怪,这里的高山、谷地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不是人类的双手得以打造出来的,这是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早在人类现身之前就已生成,并将延续到我们灭绝之后,路边的花朵和快餐店就很难令人联想到这点。”旅行会让人谦卑,你会知道世界之大,永远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地球的彼端发生;见的世面广了,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里,不再愤世嫉俗、与人为敌。所以,旅行永远是最好最有效的心灵治疗。
英国作家G.K.切斯特顿说:“旅行的目的不在观赏异地风光,而在以观赏异地风光般的心情,重新看待自己的国家。”在旅行时,我看到与我迥然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我也会揣摩异国人看待我们的好奇眼光。有时我会把自己当成外国人般地生活在台北市,我开始对地铁站里等车的人,产生如我在纽约地铁对候车者的好奇,用异国的眼光看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路径,真的会发现新东西;甚至在自己家里,以观看18世纪老宫殿中一个厅堂的眼光来看自己的房间,让我在每天吃住坐卧的平凡处,意外地有新的发现与惊奇,这就是旅行后的副作用。
有经历,就多去旅行吧,趁年轻,让自己走到最远。
然后是采铜老师在《精进》这本书里谈到,大学生重要的是一个角色的转变是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
最后,分享一些干货。
2017年4月24日,听了阿秋的分享,很重要的是“高效输入”,这里分享一下彭小六讲的快速阅读方面的内容。
献上满满的干货,愿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