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不本分”的教师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序言有感
当我恭恭敬敬地读完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序言时,脑子里跳出一个“不着调”的想法——做一名“不本分”的教师。
守好本分即做好本职工作,对于教师来说,本分就是教好学生,让孩子们在考试中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然后孩子好,家长好,教师好,大家皆大欢喜。但在我看来,对于教育仅仅搞好分数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把孩子们培养成为人。搞好分数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为简单的一个环节,提高成绩无非就是死记硬背,打题海战术,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答题技巧的应试训练,成绩不好都难。但教人就不一样了,李镇西老师说:“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生活,如何应对未来。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
在生活中,常常有朋友提醒我:不仅要学会干工作,还要学会生活。朋友提醒的一点都没错,在工作上,无论任何事情门路皆清,可是一谈到生活时,我就一塌糊涂。比如,我不太会做家务,家里的东西常常不会归置,归置后连自己都找不到;虽然做饭技艺还不算太差,但却不怎么会吃,轮到自己吃饭时,随便吃点就没有下文了,为此还落了一身的小毛病。我跟朋友反驳:“从小到大,老师只教过我如何学习,可从来没有教过如何生活。”的确如此,要不是后来通过读书获取一一点对生活的“觉醒”,恐怕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怎么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呢,我只知道“教科书式”的处理问题方式,可是很显然,那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于是常常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化。自从学会了变通,自己整个人都好了一圈,遇到什么事情,处理起来也就游刃有余了。这一切的转变得意于自己“读书很杂”,要是仅局限在教科书中,恐怕自己早已是一副死气沉沉的“老夫子”形象了。
有一首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用来歌颂老师,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底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今天深夜啊灯光仍在亮,呕心沥血您在写教材,高大的身影映在您窗上……”当教师的我,似乎跟这些所有的赞美都无关。如果要评选“优秀老师”,我可不是那个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深夜还在加班的老师。
在工作中,我很少加班,在教学时间内完成当天所有的任务是我的工作准则。虽然白天的时间有些忙碌,可以说我几乎中午很少休息,但我从来没有觉得累过,况且对所有的事情都能够保持高涨的热情。在我看来,教师一定要认真做,一点也马虎不得,首先当教师就是我的生存方式,毫不夸张地说,就是我谋生的工具,所以,任何事情得往好了干,而热爱是高质量的谋生手段。
李镇西老师说:“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被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类,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可以说,曾经的我,有过严重的职业倦怠,不过现在的我,更多是在享受教育生活,因为那些“不本分”,经常沉浸在思考的乐趣、读书的乐趣、写作的乐趣中。李镇西老师还说,他的业余时间都是在阳台上的电脑前度过的,也许在旁人看来,如此不停地敲击键盘是何等乏味而枯燥,但他却感到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我是一个“喜欢“瞎折腾”的老师,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不本分”,教育生活除了教好书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比如,喜欢玩“自媒体”,以前在红袖添香,后来写博客,再后来“玩简书”,直到现在做自己的公众号,业余时间学习Photoshop、视频剪辑、吟诵、中国传统文化、爬山等,总之,在我手机里安装着各种各样的APP,只要新生事物,新生理念我都愿意接受,尤其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是由于自己学的不地道,跟周围的老师又没办法沟通,于是常常一边学一边用,我且把它叫做“教学相长”吧。有了这些新理念新技术支撑,给孩子们上课自然轻松愉悦,语文课也变得有趣起来。可以说,我的业余时间大多是在学习中度过的。仔细算了下,我的2019年除了寒假,每个假期一直奔波在外地的学习路上,即使寒假在疫情期间中,每一天也在线上学习中度过,少则两个微课学习,多则3—4个线上学习,有的用心聆听,有的则仔细做好笔记。在各种学习中,我获益匪浅,并且用在教学中,我的教育生活也变得有趣起来,我乐在其中。
作为教师,我也热爱写作,可写的不全是教育类的文字,有散文随笔,有社会评论,有批评自己的,也有批判别人的,总之,写一切我所感兴趣的话题。我特别欣赏《教有所思》序言中李镇西老师的一段话:“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关心、思考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影响,甚至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联想到自己的教育。”虽然,我现在无法做到把任何事情都跟教育联系起来,但我愿意从今天开始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让自己越来越“不本分”。
一次,在征稿中有位老师说:“教师对投稿较冷淡,每次征稿都要说好话加硬摊派任务,才肯投稿。”我不觉一震,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教师,写出较高专业的论文有些难度,但对于教育随笔来说,应该是信手拈来,“小菜一碟”。我问那位老师说:“论文也是教研的一种形式,论文能力也是教研能力,有个平台可以刊发自己的稿件,何乐而不为呢?”结果,那位老师回答:“懒惰是人的本性。”许多老师不善于写论文,在我看来并非是老师们懒惰,因为老师们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搞得很好呀!所以,不存在懒惰之说。如此,可以说老师们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许多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在他们看来,教育就是一个“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不断循环过程,所以用不着写什么,都一样,有什么可写的?不过,仔细想一想,孩子们一届跟一届不一样,连同我们自己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今年跟去年不一样,在教育教学上又怎么能用“新瓶装旧酒”呢?
李镇西老师说:“我始终认为,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鉴定的人生信念。”是的,一位好老师离不开独立思考,一位没有思想和独立能力的教师又怎能教出来有思想的学生呢?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教师,在思想上也应该“不本分”。
教育,万万不可只停留在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得学会“不本分”,因为,在教育路上,一切皆跟我跟孩子们有关!这样,我们才能带领孩子们开拓更多的思维领域,探寻更多未知的世界。
2020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