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泰戈尔是上个世纪早期的人物,但有关于他留下的印记,从现在的很多地方和渠道中都能够寻觅出来。朴树的专辑《生如夏花》,即是来自于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英文也很唯美,忍不住贴上来了)。这句话即来自于他的诗集《飞鸟集》。此外,在前些年的电影《无问西东》之中,也出现了有关泰戈尔的情节。在影片中,泰戈尔在清华演讲时,让学生们去思考“留给这个世纪的礼物”是什么。他的演讲,以及周围的当时代的文学大拿们(梁启超,梁思成,王国维,林徽因,徐志摩等)的自信与笃定,让主人公吴岭澜重新思考自己的心之所向,从而下定决心去追随自己热爱的文科。
话题扯远了。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文豪泰戈尔看似离我们遥远,但生活中还是能不时地寻觅到他所带来的影响。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飞鸟集》是相对流传比较广的。《飞鸟集》是一部短诗集,一共315首,有些诗只有几句话,而且朗朗上口,更增加了其传播度。不过,分析诗歌与诗集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况且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所以,我也只能就我目前读到的包括《飞鸟集》在内的诗歌,谈一谈我的看法。
先用python分析试试看
我在前些时间,由于某些需要,学习了python方面的相关知识。其中,有一块内容是关于词云(wordcloud)的调用与使用。后来突发奇想,在网上找到了txt的英文版飞鸟集版本,试着用python的十行左右的词云程序,对《飞鸟集》的词频进行统计,生成了如下的图像:
这种方法让我感到很新鲜,也很有趣。当然,分析起来也能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图片中,字号越大的单词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越多,而且词云程序已经把a, the这些常用冠词给去掉了。所以,可以看到,在图片中最大的几个单词是world(世界), love(爱), heart(心), thy(你的), flower(花), life(生命), earth(大地, 土地), let(让我们)等等。可以说,315首诗中,几乎绝大部分,都会出现至少一个刚才所提到的单词。比如“生如夏花”那句诗,就提到了let, life和flower。
从这些词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试着摸索出《飞鸟集》以及泰戈尔诗歌的一些特点。首先,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歌颂了很多有关世界和大自然的种种景致与现象,这其中就包括“世界”一词本身。有的诗句就直接以“世界”一词作为主语或是歌颂的对象。与此同时,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也成为了泰戈尔的灵感来源。自然界中的白天与黑夜,天空与大地,风、雨、云等,都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其次,人本身以及与人有关的种种意象与情感,也构成了他笔下的诗句。泰戈尔歌颂来自于人的爱,其中包括母亲对孩子悉心呵护的爱,跨越轮回的恋人之间的爱,也对人的内心、喜悦、悲伤和静默等情感进行了描述。
此外,也可以注意到像thy和let(即“你的”和“让我们”)这样的第一第二人称表达方式,也有着比较高的频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相比于置身物外,以旁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更愿意直接参与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与读者进行沟通。"thy"即为古英语中的"your",通过用这个词,泰戈尔直接向我们读者提问,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脉络去思考、去感受世界。而"let"一词,更表现出了在《飞鸟集》中,泰戈尔不希望我们把他看作是一位存在于上个世纪的遥不可及的人物,而是希望我们把他看作与我们同行的一位伙伴、一位朋友,共同感受这个世界的悲与喜,共同去体会它的美仑美奂,去探索它的奥秘。
那泰戈尔是“小清新”吗?
这样下来,《飞鸟集》以及其他泰戈尔的作品,都充满了唯美的气息,而且语气也非常亲切。所以,很多地方也以小清新来形容他的风格。那么,他的风格,真的只是小清新吗?直接从《飞鸟集》中的大多数诗来看,这么形容也确实可以。因为《飞鸟集》每首诗的篇幅较短,所以多以寄托意象,歌颂情感为主。这样的篇幅长度和主题,确实也难以把具有议论和论述特征的语言给加进去。我记得在我第一次读《飞鸟集》的时候,我正处于情绪的一个低谷。当时,每每休憩下来,阅读其中的几句诗句,并选择性地抄写下来时,内心就像品尝到了甘露一样甜蜜。不过,暂时退出文档后(当时读的是电子版的),没过一会儿,这种如甘露般甜蜜的感觉就慢慢地消失了,由这些诗句所治愈的情绪又慢慢地回到了原先的状态。这样的循环一直持续着,直到我把《飞鸟集》给翻阅完。最后慢慢从情绪低谷中走出来,靠的还是学业上的调整,而并不单是这些诗句。
那个时候,用英文来讲,我有些感觉泰戈尔的诗不够resilient,也就是比较清新、唯美,但不够坚韧,不足以让我通过它们来更好地面对生活上潜在的困难与打击。
不过那个时候我所了解的主要就是《飞鸟集》一部。那现在呢?实话实说,泰戈尔的诗歌实在是太多了,我后来了解的也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虽然后来购买了纸质版的选集,但不再像最初看《飞鸟集》那般一首一首地进行翻阅了,而且那些留下了印象的诗,现在回想起来,也记不得是源自于哪一部诗集了。
不过有几首诗留下的印象,到现在还留存在我的脑海之中。比如这首:
在世界的谒见堂里,一根朴素的草叶,和阳光与夜半的星辰坐在同一条毡褥上。
我的诗歌,也这样地和云彩与森林的音乐,在世界的心中平分席次。
但是,你这富有的人,你的财富,在太阳的喜悦的金光和沉思的月亮的柔光这种单纯的光彩里,却占不了一份。
包罗万象的天空的祝福,没有洒在它的上面。
等到死亡出现的时候,它就苍白枯萎,碎成尘土了。
这是《园丁集》中的一首诗。首先可以看到,像“世界”、“阳光”、“夜”、“心”、“天空”以及“死亡”这些在《飞鸟集》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在这首诗中也同样得以出现。而且,这首诗也是以“我”和“你”这样的第一第二人称进行描述的。这些也进一步说明了之前用词云分析出来的结果,比较准确地捕捉到了泰戈尔的诗歌风格。其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首诗也反应出来了泰戈尔所歌颂的财富观。前两句诗,运用了大量美仑美奂的比喻和拟人。后面两句话锋一转,表明出拥有再多的金钱与财富,若是没有这样的对美的感知,那它们的作用也有限,终将随着生命的消失而离去,“碎成尘土”。相比于《飞鸟集》中的短诗,这首诗的篇幅要稍长一些,也明显地表达出了泰戈尔对精神财富和“对美的感知”的青睐。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与《飞鸟集》中的诗歌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泰戈尔直接给出了他的观点,也可以说是向我们读者提供了建议,而不单单是对景象进行描绘。所以,我们依旧能从这首诗里感受到唯美的风格,但它比《飞鸟集》所表达的内容更扩大了一步。
还有另外一首:
我知道,即使恋爱错过了成熟的时机,这一生也不是已经毁了完了。
我知道,即使花朵在黎明时凋谢,流水迷失在沙漠里,它们也不是已经毁了完了。
我知道,凡是背着迟缓的包袱,在这一生里落在后面的,也不是已经毁了完了。
我知道,我的梦想依旧没有实现,我的乐曲正依附在你那诗琴的琴弦上,依旧没有弹奏,它们也不是已经毁了完了。
这首诗来自于《渡》。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首诗的时候,确实有些让我感到震撼。这首诗是以一种反否定的角度来描述的,连续四句以“也不是已经毁了完了”来结尾,表明出即使前面的种种理想与愿望没有实现,我们的生命也不是从此就变得黯淡无光了,我们还依旧要前行。在我看来,这首诗一改《飞鸟集》中一以贯之的“小清新”和唯美风格,虽然文辞依旧优美,但更多了一层坚韧的力量,变得足够resilient了。
如此看来,把泰戈尔仅描绘成是“那个时代的小清新”是不大准确的。对他的作品接触的越多,就越能发现他作品风格的广泛。《飞鸟集》是一种风格,《新月集》是另一种风格,而他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之作《吉檀迦利》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风格。词频统计确实扑捉到了泰戈尔的行文特点,他的诗歌也确实可以用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来大致上概括。但不同作品集中所表达出的意象,细细品味,就能发现其各有千秋。我也会继续阅览、品味他的诗歌,因为每逢闲暇之时拿出来翻阅一下,确实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最后,就以他的《渡》中的另外一首诗,来作为结尾共勉吧。
坚定你的信念吧,我的心,天会破晓的。
希望的种子深藏在泥土里,它会发芽的。
睡眠,像一个花蕾,会向阳光打开它的心,
而沉默也会找到它的声音。
白天是近在眼前了,那时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
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