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本书为我们深入剖析了“长不大的父母”这一社会问题,揭示了“亲子角色颠倒”现象的形成原因,为终止家庭创伤、打破不良循环提供了有效建议,是一本具有深刻洞见的家庭关系疗愈指南。
关于作者:加藤谛三是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6 年获日本政府“瑞宝中绶章”,著有《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摆脱不安》等作品。
核心内容:
一、亲子角色颠倒的真相与成长困境?
二、自我疗愈与家庭重建的路径?
正文:XX拆书,帮1亿人快速成长!10分钟听完一本书,让读书不再难。你好,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我会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长不大的父母”之所以存在“亲子角色颠倒”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大多经历过童年创伤与成长困境,只有了解这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去探寻自我疗愈与家庭重建的路径,从而打破不良循环,修复家庭关系。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令人印象深刻。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要求儿女给他买大房子,全然不顾子女的经济压力和生活难处。他在生活中遇到一点不如意,就向儿女哭诉、抱怨,把子女当成情绪垃圾桶,自己却从不考虑如何去解决问题、把本该自己承担的生活责任一股脑儿地甩给了孩子们。他的这种任性的行为,最后导致了家庭矛盾不断,儿女们也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从苏大强的种种做法可以看出,他是“长不大的父母”的典型代表。他总是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全然不顾及子女的实际情况。本应是家庭顶梁柱、为子女遮风挡雨的他,反而将生活责任一股脑儿地甩给孩子们,缺乏成年人应有的担当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由此可见,“长不大的父母”对家庭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家庭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觑。这本《长不大的父母:终止家庭创伤》是加藤谛三专门为那些家中有着“长不大的父母”的子女们倾心撰写的。他深入挖掘并剖析了 “长不大的父母” 形成的真正缘由,为深受其扰的子女们提供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行之有效的建议,助力他们终止家庭创伤,让家庭关系能够朝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接下来,我就通过两个部分内容,来带你了解:亲子角色颠倒的真相与成长困境?自我疗愈与家庭重建的路径?我们先来说说:亲子角色颠倒的真相。
“亲子角色颠倒” 是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的,指的是父母向孩子撒娇的行为。一般正常情况下,孩子向父母撒娇是常态,若反过来父母向孩子撒娇,就出现了“亲子角色颠倒”的情况。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就会被迫承担起满足父母情感需求的责任,而父母则像孩子一样,寻求孩子的关注、安慰与照顾。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学校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本想放松一下,和父母分享学校里有趣的事情。但父母却抢先一步,开始抱怨工作的不顺、生活的不如意,把孩子当成了情绪垃圾桶。孩子只能放下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安慰父母。又或者,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十分脆弱,遇到一点小事就唉声叹气,让孩子时刻担心父母的情绪,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照顾父母的感受。其实,这些都是“亲子角色颠倒”的典型表现。晓妍的母亲就存在“亲子角色颠倒”的情况,也就是本书所讲的“长不大的父母”。她的母亲在生活中总是依赖晓妍,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情感问题,都要晓妍帮忙解决。有一次,母亲和父亲吵架后,哭着给晓妍打电话,让她马上回家。晓妍匆匆赶回家后,母亲不停地哭诉父亲的不是,让晓妍评理。晓妍安慰了母亲很久,才让她的情绪稳定下来。而这样的事情,在晓妍的生活中频繁发生。晓妍自己工作也很忙碌,压力很大,但她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因为她总是要先照顾母亲的情绪。
从晓妍的故事,我们能够发现“长不大的父母”在心理层面上,依旧停留在幼儿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和不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他们无法像真正的成年人一样,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正确的引导。这种 “长不大” 的状态,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承受过多的压力和负担 。了解了“长不大的父母”背后的“亲子颠倒的真相”后,你可能会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呢?其实,这与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许多“长不大的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时期,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照顾。他们的基本需求,如理解、尊重、关爱等,没有得到满足。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就像一颗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即使成年后,也依然存在。当他们成为父母后,潜意识里就会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这些曾经缺失的东西。阿明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经常吵架,对他也很少关心。阿明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孤独和恐惧,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后来,阿明成为了一名父亲,他对自己的孩子过度依赖。他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的压力,希望孩子能安慰他;他会因为孩子没有及时回应他的需求而大发雷霆,就像一个得不到满足的孩子。阿明自己也很苦恼,他知道这样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和稳定的情感支持。但当父母表现得像个孩子时,孩子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视,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一种基本焦虑。这种基本焦虑,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比如有些孩子,会变得过度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习惯了听从他人的安排,一旦离开他人的支持,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听到这里, 我们已经完全了解“长不大的父母”形成的原因,那么我们该如何终止“长不大的父母”带来的创伤呢?这就要说到今天的第二个部分了:自我疗愈与家庭重建。自我疗愈最重要的是认识原生家庭问题,接纳自己的感受。在成长过程中,很多人会面临原生家庭带来的困扰,像小敏便是如此。小敏的父母总是将自身需求置于首位,对小敏的感受鲜少关心,这使得小敏一直觉得自己不被爱,内心满是自卑与痛苦。其实,不少人都和小敏一样,隐隐察觉到父母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伤害,可却不敢承认,总是压抑着自己的感受。但要知道,这种压抑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伤害在心底不断累积,越积越深。而小敏在一次心理咨询中,开始正视自己家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根源并非自己不够好,恰恰是父母的行为所致。她进而接纳了因原生家庭
问题产生的诸如愤怒、悲伤、委屈等负面情绪,就在接纳这些感受后,她内心的负担明显减轻了许多。小敏的经历也告诉我们,自我疗愈的过程是要学会认识原生家庭问题,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承认原生家庭存在的问题,接纳自己由此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唯有正视这些问题和情绪,才能迈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其次,在与原生家庭相处时,设定边界、拒绝不合理要求很关键,尤其面对 “长不大的父母”。要明确自身边界,让父母知晓哪些能接受、哪些不行。就如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提到的一位女士,母亲对她过度控制,交男友时百般挑剔,想换工作也极力反对。起初她总顺从,自己却越发不开心。后来她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便开始和母亲设定边界。当母亲再干涉,她会坚定说:“这是我的事情,我希望你能尊重我的决定。” 慢慢地,母亲尊重起她的选择,她的生活也轻松快乐起来。我们很多人或许都有相似经历,面对父母不合理要求,不能因怕伤感情或遭指责就一味妥协迁就。勇敢设定边界,拒绝不合理要求,才能守护好自己的生活,让内心少些委屈,多些自在与快乐。最后,培养独立人格,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对我们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要努力摆脱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策,培养自己的兴
趣爱好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价值感。同时,我们要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健康、稳定的社交关系,从朋友、同事、伴侣等人身上获得支持和关爱,弥补原生家庭中缺失的情感。读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长不大的父母”源于其童年情感需求未满足,成年后向孩子索取。我们要找到打破恶性循环的方法,摆脱家庭创伤阴影,才能实现自我成长。以上就是《长不大的父母:终止家庭创伤》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希望大家通过我们的解读,了解“长不大的父母”的背后真正原因,学会终止家庭创伤。好了,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和脑图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恭喜你又听完一本书!有收获记得分享给亲朋好友,不仅能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还能获得积分!脑图:《长不大的父母:终止家庭创伤》精髓:“长不大的父母”之所以存在“亲子角色颠倒”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大多经历过童年创伤与成长困境,学会了解这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去探
寻自我疗愈与家庭重建的路径,从而打破不良循环,修复家庭关系。 1、亲子角色颠倒的真相与成长困境1.亲子角色颠倒的真相2.成长困境2、自我疗愈与家庭重建的路径1.认识原生家庭问题,接纳自己的感受2.设定边界,拒绝不合理要求3.培养独立人格,建立新的社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