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详细描述官方和民间对于山东省的划分规则。
对于"官方"边界线,我们采纳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定义,即山东半岛的分界线位于胶莱河以东,又称胶东半岛,包括烟台市、威海市的全部行政区和青岛市胶莱河以东的部分行政区。
至于"民间"的两条山东半岛分界线,有说法认为一条是从寿光的小清河口向南到苏鲁边界的日照绣针河口,另一条是从东营市河口区与滨州市沾化区交界处向南到日照绣针河口。
2.从山东不同地理的位置出发,详细描述其气候特征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青岛为例,其主城区三面临海,受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及黄海沿岸的海流、水团等影响,海洋性气候显著。空气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推迟一个月,夏季湿热多雨,极端高温天气较少。冬春时节,海洋带来的暖湿水汽常常平流到下垫面上,下部冷却从而形成有名的平流雾,城市笼罩在一片云烟雾海之间,如梦如幻。
②与半岛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不同,鲁西地区虽然同属于南温带,大陆性却更为显著,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③以鲁西地区代表性城市聊城为例,春季干旱多风,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年平均降水量仅578.44mm, 比青岛的662.1mm足足少了将近100mm,而两地的直线距离不到400公里,差异可谓显著。
3.说明随时间变化,不同地理位置,区域的发展变化特点。
①海陆差异不仅造就了气候和饮食习俗的差异,也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半岛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受限,多丘陵地貌导致平原占比较低,沿海区域盐碱化及海侵令土壤肥力不足。而鲁西地区则坐拥宽广的华北平原以及京杭大运河带来的便利水运,这让胶东在古代农业社会经济发展逊于鲁西地区。
②到了近代,工业化及海运彻底改变了胶东地区的命运。过去看似没什么用处的漫长海岸线摇身一变成了深水良港,有力促进了沿海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对鲁西地区的弯道超车。
③1861年烟台开埠,近代工商业逐渐在胶东地区萌芽,19世纪末期青岛的开埠则大大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地处胶州湾内侧的青岛港风平浪静,港阔水深,不淤不冻,是难得的天然深水良港,开港短短十年就超越烟台港,跻身山东第一大港。
④随着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济南、淄博、潍坊等山东内陆地区也被纳入青岛港腹地,沿线的煤矿、铁矿等资源逐渐得到开发,棉纺织厂、钢铁厂、机器厂、发电厂、自来水厂、铁路机车厂等各类工厂拔地而起,有力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
⑤时至今日,山东半岛及胶东铁路沿线作为最早工业化的地区,仍然是山东最发达的区域。以反映经济发展程度的山东各地市人均GDP为例,2021年东营和青岛人均GDP分别达156904及140358元,济南和烟台分别以124230及122664紧随其后,而鲁西地区的聊城及菏泽却以44396及45210位居山东十六地市倒数一二名,还不到青岛人均GDP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