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面对一群性格迥异、情感丰富的孩子,如何有效地与他们沟通,成为了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阅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是一次学习爱的技巧与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它给了你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你配合。掌握了“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
读书中介绍了各种简单有效又有温度的方法,让家长或老师能顺势而行,打开孩子的内心,激发他们的高级情感,特别是幽默感和责任感。我最有感触的是“如果他们感到有人在聆听,如果他们得到了别人的理解,那么他们同样可以自己找到解决的问题的办法;比言辞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
随着做老师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发现很多时候学生是需要用严肃“压制”的,渐渐的,我越来越习惯板着脸,看到同学们的作文我开始反思: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最好的吗?不一定,因为我忽略了班级里像小凡一样的学生,内向,胆小,又热切渴望融入这个活跃的班集体。
听学生和老师们说,小凡从一年级开始就特别内向,每天说的话不超过三句,交作业也只是放那就走,课堂上从未举过一次手,每次老师想做思想教育时,他的泪珠就立马从脸上滚落,老师讲完一段话,想听他的想法是他最多会蹦出两个字——“不是”,偶尔也有一个字——“是”,真可谓是惜字如金。但最近,他突然有了反常,班里一个学生偷偷告诉我,小凡最近的话特别特别多,之前一下课除了上厕所就是坐在座位上的他,居然会主动去找别人玩,且跟别人无话不谈!我刚开始是觉得是自己课堂上风趣幽默的教学让他消除了顾虑,开始渐渐融入这个集体了,还暗自高兴好一阵,以为自己这么快就改变了一个人,担心他再次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时常鼓励他和同学们多交流!有的时候他犯错误了,我在教室里批评他,他的眼泪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就一粒粒滚落下来,我立马开始不忍心,他这么脆弱的孩子,万一受了打击,再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该怎么办?“你下课到我办公室,我们谈谈。”我只能这样说。直到一次午饭,吃饭时间,他的声音传到了我的耳朵里,他笑得很大声。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吃惊,甚至有点害怕。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间是不可以说话的,我坐在旁边,就连班里最调皮的男生也很少敢笑出声来,他怎么了?我走过去问他,他什么也不说,泪水再次开始掉,仿佛和刚才那个笑出声的男孩相比是两个人。你刚才和别人说了什么?一秒,两秒,三秒……他什么也不说,你刚才还笑的,现在怎么又哭了?一秒,两秒,三秒……和往常一样,就算是等三十秒他还是会像一幅静止的画,筷子放在菜上不动,嘴里的菜也不会嚼一下。“你等会吃完去我办公室一趟吧。”我准备离开。当我走出几步时,耳朵里传来了一声刺耳的话,仿佛要穿破我的耳膜:“我演完了”,接着就是同桌几位同学掩盖不住的笑声……
演完了?他在表演?他为什么要表演?又为什么要说出来让其他同学听到?我满脑子疑惑,一个如此内向的男孩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我本以为我会很生气,但我发现自己更多的是疑惑与担心。他到了我办公室,没说一句话都要我等好久,他哭,他想逃避,他越是这样我越是侧着耳朵耐心听他讲。他每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我就奖励他一颗巧克力。没有责骂,没有烦躁,我也不知道为何能做到如此有耐心,对他误入歧途的担心早已超过了我的生气。“你现在最怕的老师是我吗?”“不是。”“真的不是吗?你不是说我是最凶的吗”“嗯”我得到了一个答案。“戴老师虽然凶,你也怕戴老师是,那戴老师想问问你,我有对你发过火吗?”“没有。”“那你有什么好怕的呢。”我再次确认了一件事。就这样一点点的问下去,我终于知道了答案:他一直渴望交朋友,但他自卑,不说话,他不跟别人玩,别人也不会找他。我鼓励他交朋友,鼓励班级里的学生跟他一起玩,这给了他一丝希望,所以开始主动起来。但他发现那些不在乎老师批评的表现会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也担心自己一直哭,大家会不愿意跟他一起玩,为了保护自己所谓的“友谊”,他故意说出自己是演戏给我看的。
不得不感叹,平时安静的孩子原来有那么多心思!跟我把事情讲清楚后,他得到了8个巧克力,为了避免他担心我告诉他家长,又变得自卑,我让他把糖分给家人,就说这是为表扬他敢于交朋友而奖励的,他的泪水又流出来了……我知道,之前的眼泪也许是害怕,但这一次,一定是感动。我耐心地跟他讲,让他交朋友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习,而不是让他刻意融入某个集体,他没有再哭,而是点点头。
他有没有真正听懂我的话,我也不是很能确定,但他在那之后没有再故意违纪和别人交谈,虽然继续和别人说话但能够掌握尺度,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我看到了小凡排在第一名,这也许就是他想给我的答案吧!
所以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注意说话的态度,善用幽默化解矛盾,时时做孩子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耐心聆听孩子的感受。
读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后,我深感自己在教育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比如,在与学生沟通时,我还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在鼓励学生时,我还需要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地指出他们的优点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更加真实的肯定和赞赏。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们的感受,让更多的学生被看见,也就能建立起一座座坚固的信任桥梁,让教育成为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