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讲述了童年时被绑架的女孩阿樱在12年后被找到,回归家庭,可是她回来后,母亲、父亲、姐姐相继发生意外,而阿樱背后的故事和影子般的人也渐渐地浮出水面。
相比作为悬疑惊悚片,我更想把它作为一部心理学影片来解读。
电影里的三个主角阿静、阿樱、绑匪,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人,尤其是孩子,在一段关系中要被“看见”,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被“看见”,这能量会变成光明的能量。如果不被“看见”,这能量会变成黑暗的能量。
被“看见”并不是单纯的注视,而是在一段关系中被关注、被爱,得到来自对方的链接、反馈和肯定。
光明的能量会向外传递爱与善,而黑暗的能量会向外变成攻击性。
阿静和阿樱是姐妹,阿静是姐姐。
妈妈更喜爱阿樱,注意力更多投注在阿樱身上。
阿静感觉被忽视,她的感情需求没有被妈妈“看见”,她内心的能量变得黑暗,向外投射成为对阿樱的嫉妒和责怪。
少年时的她把年幼的阿樱独自留在院子里,间接导致阿樱被绑架。
之后的岁月,她一直活在对妹妹的愧疚和自己的心魔中。
阿樱的童年是在被宠爱中度过的,她的内心应该是明亮的。
使她内心能量转化的关键事件并不是被绑架,而是被绑架两年后回到家,发现家人都已经搬走,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
这种被抛弃的感觉是最大的不被“看见”,致使照耀她内心的光源一下子熄灭。
阿樱的黑暗能量向外投射,变成对当年绑匪帮凶老蔡、对父母姐姐的憎恨,她杀死了老蔡,并协助绑匪伤害家人。
但回到家后,阿樱的内心又被爱照亮,最明显的一次是在母亲代替她被凶徒袭击之后,母亲努力抬起手去触摸她的脸,让她想起了小时被母亲宠爱的情境。
绑匪说阿樱回到家以后就慢慢变了。
内心的能量被照亮,使阿樱发生了改变,所以在结尾,绑匪试图杀死阿静时,阿樱开始反抗,转而帮助这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姐姐。
胡歌饰演的绑匪是这部影片中命运最悲惨的人。
他是阿樱大伯与舞女的私生子,他出生后就被阿樱的大伯抛弃,随后母亲又在贫病中去世,他从孩童时期就没有被“看见”过,他内心的能量一直都是黑暗的、扭曲的、充满破坏力的。
长大后,他不仅没有获得被照亮的机会,反而被父亲要求去绑架阿樱,负能量进一步被强化。
他绑架了阿樱,对外宣称已经撕票,却一直豢养着她,因为他需要一段关系能够使他被“看见”,感知自己的存在。
但是同样黑暗的阿樱也并不能给他爱,给他改变的力量。
他的黑暗能量最终使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阿樱的父亲、阿樱父亲的情人,试图杀死阿静,老蔡、老蔡妻子的死、阿樱母亲的遇袭背后也有他的身影。
在看到阿樱背叛自己后,他一边毫不犹豫地杀死阿樱,一边说阿樱是他最爱的宝贝。
这一切源于他的内心暴怒的破坏力与控制欲,无法控制就毁灭。
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人们常常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记得,所以忽略孩子的感受。
却不知道,孩子是内心最有力量的人。
父母在童年的孩子心中种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长出茂盛的果实。
好的果实带给家庭幸福,坏的果实甚至会带来一个家庭的毁灭。
被看见,被爱,被感知是如此重要,它可以让人如处天堂,也可以让人置身地狱。
但愿每一个夏天,每一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能够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