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除夕,农历癸卯年即将过去,甲辰年即将到来。每临春节之前,趁着假期,我都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呆上一会,读读书,梳理一下思绪,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
今年,受刘润老师的影响,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从今年开始,每年在除夕前,都要把自己的一些思考或感悟通过一篇短短的文字呈现出来。一来有利于自己今后经常翻出来看看。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就像同一本书常读常新一样,多年后再看自己写的文字时,我相信一定有不同的感受,兴许也会像《活好》一书的作者日野原重明那样,他老人家在105岁时翻看自己80岁那年写的一首小诗时说“原来80岁的我竟然还那么幼稚可爱呢”;二来也是和自己的朋友们进行交流的一个方式。我也希望通过交流,能够得到一些和我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可以促使我进行思考,有利于我的进步。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能够多锻炼一下自己的写作,一个人长时间不写的话,写作能力会逐步退化的。
随着脑海里逐渐有了今年文字内容的大致轮廓,就想给我这种表达方式和形成的文字起个名字(确切地说,应该叫“主题”),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措辞。因为这个小目标是要在每年岁末完成,那主题就叫做《岁末漫谈》吧。其实我还想用另一个名字——《炉边夜话》,因为在除夕之夜,朋友们一定和家人或朋友幸福、开心地聚在一起,围坐在炉边(大部分可能是围坐在餐桌边),畅谈着亲情、友情,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抒发对新的一年的展望。用《炉边夜话》可能更应景一些,同时也是因为,我很喜欢晚清文学品论家王永彬的那个名篇——《围炉夜话》。
既然是“漫谈”,那就是随便聊了。今年,我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平常和朋友、同事交流中的感悟,聊一聊“谦卑”、“认知”和“知识”吧。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些话题有点虚,或者大而不当,但我觉得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对一个人的成长还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我个人这样认为。
一、关于谦卑。
我觉得,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成功,在生活中幸福,需要具备很多很多品质,如正直、善良、好奇心和求职欲、情绪管理、智商、情商等等,也包括我下面要聊的认知、知识等。但如果要排序,我会把“谦卑”放在第一位。因为刚才提到的所有特质,都必须要在谦卑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得到,或者才可能做得更好。
一个人的内心,就像一杯水一样,如果不能做到谦卑,那就是满满的一杯水,就不可能再从外部得到任何新的东西。“谦受益、满招损”,我记得我上小学时就听老师讲解这个道理,但其实到了不惑甚至是知天命的年纪后,依然还不能做到谦虚。也是撞了很多南墙、栽了跟头之后,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见,培养谦卑的品质,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修行和功课。
一个人只有具有谦卑的品质后,才能被称作强大,才能做到内心平和、懂得示弱、遇到好处时知道分享或谦让,也因此才往往能得到更多、生活得更幸福。《道德经》中说“后身者身先,外身者身存”就是这个道理,喜欢站在后面的人,人们往往会把他推到前面,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大家排除困难的人,生存得往往会更久、更幸福。
张丽俊老师在她《真正强大的人,都在示弱》文章中讲了一个博弈论领域的案例:一条笔直的公路上,两辆车相向行驶,速度非常快。如果想不发生事故,那么就要有一人避让。倘若他们两个人,谁都不肯避让,那么这两辆车势必撞在一起,会车毁人亡。那么谁该避开?
假设一个人一无所有,另一个人刚拥有一笔财富,正规划自己的人生,谁该让?
再假设,其中一个人身体健康,而另外一个人身患绝症,该谁避让?
假如其中一个人正值壮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觉得生活非常美好。而另外一个是已经到了暮年,孤身一人,对人生非常厌倦,谁该避开?
实际上谁更幸福,谁就该避让。
作者创造了一个词,叫做“幸福让”。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有些人在与别人发生争执时死活不愿退让,必须与对方死磕到底,他/她的理由就是“不蒸馒头争口气”。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心脆弱、不强大的表现。因为不强大,所以才必须通过吵赢对方来挣来面子(当然,这个面子也只是他自己认可的面子,对方压根不会认可)。
二、关于认知。
稻盛和夫说,“人生成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观点对我的成长影响特别巨大。
思维方式就是认知,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经常有大咖们说“认知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我非常认同。
面对同样一个事情,两个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是因为两个人的认知(也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举个例子: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甲认为:我太倒霉了。天天遇见难心事,烦死了;而乙却在想:虽然这个事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解决,但肯定有办法,这又是我增长见识的一个好机会。不同的认知下,可以想象到,采取的行为和最后取得的结果也肯定截然不同。乙的结果大概率会比甲要好。
往后呢?乙的见识和能力会通过这件事情得到提高,之后会得到来自领导和身边同伴的更多信任,也会有更多机会担负更大的责任,遇到更多的困难,通过解决困难继续让自己的能力和见识提升。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乙的能力和成就也会越来越高,而甲的能力、见识和位置则是原地不动或缓慢向上移动,与乙的差距越来越大,“复利效应”、“马太效应”在甲乙两个人身上就展现得特别明显。
回到最初的时候,他俩当初的差异是什么呢?就是对待“遇见一个小困难”时由于认知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是认知上的差异认知不同,
导致一个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高度就会不同,进而出现不同的结论和行为,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心境和生活质量。我们常说,一个人痛苦,是因为他没有高度和格局。高度不够,看到、听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算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账,看不到广阔的増量。你站在1楼,有人骂你,你听到了很生气。你站在10楼,有人骂你,你听不太清楚,你还以为别人在和你打招呼。你站在100楼,有人骂你,你根本看不见,也听不见。
三、关于知识。
我非常喜欢一句话——“唯有知识让我们免于平庸”。
什么是知识呢?我们上学读的书、听到别人提供的信息、数据、我们平时看的小视频,算是知识吗?我认为,这些都不能算是知识,应该叫“信息”。我们看到、听到这些信息后,如果能够通过思考,理解了这些信息背后的原理,知道了这些信息和原理对我们的工作或生活有什么启发和帮助,并把这些信息、原理运用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这些信息才算成为了我们拥有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有能改变我们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从我们看到、听到很多信息,到形成我们拥有的知识之间,有两件事需要我们要做好:一个是深入思考,要思考这些信息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规律、深层次的原理是什么;另一个是刻意练习,要有意识地把深入思考后领悟到的规律和原理运用到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经常听见有人说“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这里面有可能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你所谓的道理,是真道理吗?第二个,这些道理你是懂了,但你运用到工作或生活中了吗?很多人就是这样,做不到知行合一,所以才没有什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