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五个非常常见的直觉陷阱。
什么是直觉陷阱呢?简而言之,它们是那些:你在生活中会下意识、不由自主去采取的思维模式。
1.习惯性反驳
很多人平时在生活中可能都会有一个下意识的习惯。跟别人沟通时,别人讲了一句话。第一个反应就是说“不”,然后才是正文。甚至很多时候,哪怕对方讲的话非常正确,毫无破绽。也要挑出一个压根说不通的漏洞,也就是俗话说的“杠”。就是为了表达“你说的也不一定对,听我说”。
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就叫做习惯性反驳。喜欢谁关进反驳的人,往往是喜欢高度的控制感,希望由自己来做出评判和决断的人。我们叫做自我意识过剩。这样的人,容易被贴上过度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意见的标签。
这种思维模式的根源是过度的“自我特权”心态。自我特权是由异质性高自尊所产生的一种特征。指的是:所有人的思想和观点,都是片面地,不够正确的。我一定是那个最正确的人,最正确的结论,只能由我来做出,否则就是对我正确性的破坏和质疑。
换言之,就像玩角色扮演游戏,把自己代入进去主角的位置一样。认为其他人都是npc,自己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
如果你有这种习惯,那么也需要留意一下:你的这种习惯和心态,有时候可能会拒人以千里之外。
你说的有哪些地方我是同意的,有哪些地方我肯定有分歧,我们可以如何达成共识。
2.自我怀疑
自我怀疑的根源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的“内省自我”太弱。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太多别人的期待,安排和干预。但却唯独没有(我自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人,会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困惑:我所取得的成就,究竟是来自我自己本身的动力和能力,还是来自我所遵循的道路?
他们不知道“真实的我”究竟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存在自我怀疑的问题,那么也许是时候静下来,找个时间。安静的想一想自己。更多的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去压抑它们,应和他人。试着按照你内心的想法去做决定。
3.全或无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是能够冷静的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处理?还是感到沮丧,失落,挫败,不断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又把事情搞砸了”呢。
后者就是一种典型的“全或无”的心态,认为事情必须百分百按照自己设下的方向发展,若有稍稍不符合计划的地方,就会引发一连串不希望看到的后果。从而就是失败的。在这样的人眼中,世上的一切事情只有两种结果,100分和不及格。
习惯了“全或无”的人,容易在生活中对种种事情去吹毛求疵。他们认为一切事情如果顺利的话,就应该按照我的预设来,只要不按照我的预设来。那就一定是出了问题。
“全或无”的根源是什么呢?主要是对于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对于控制感的过度需求。
试着让自己去理解,接受和适应一件事情。世界本来就是灵活的,变化的,不确定的,我们永远不是从稳定中寻求安全感,而是从适应中寻求安全感。
真正的安全感和控制感,是赋予自己足够的灵活性。让自己可以时时刻刻感受和触及世界的变化,并且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变化,并从中受益。
4.过度担责
这种心态大部分发生在敏感的人身上,他们不仅仅是出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是要同时考虑到对方可能会怎么想。从而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阿德勒把这种处理方式称为“课题分离”。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每个人也只能克服和解决自己的课题,所以专注在你的课题上,不要去操心别人的课题。让别人去处理自己的课题,这可以让我们过的更幸福,更轻松。
生活中很多的烦恼,其实都源于我们过度的承担着不属于我们的责任。这些操心在很大程度上其实起到的是反作用。它们过度的榨干了你的精力和心力,让你没有办法从焦虑中跳脱出来。只操心,不行动,是最坏的策略,它会不断蚕食你的幸福感,让你疲惫不堪,难以忍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我要做的是管好我自己,然后才是去帮助别人。
我不能干预和主宰对方的想法和行为,但我可以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引导。
5.妄下结论
你在生活中脱口而出“这不就是……”的频率,有多高?有这个习惯的人,经常会发现一件事情:很多东西我明明都懂,但是为什么用起来就总是会碰壁?很多事情我明明想的很明白,但为什么执行起来就总是不按我的思路走?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并没有真的懂,只是以为自己懂了而已。
这就叫做“妄下结论”,它指的是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会在缺乏明显证据的情况下,请凭着它跟过往经验的相似性,跳过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过程,直接给它下一个结论。
喜欢“妄下结论”的人,他们能够快速得到知觉结果,但去审视和批判,只觉得这部分功能是残缺的。(2021)
这就容易导致,他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会比较简单,很容易得到似是而非的结果。从而导致处理问题出错,得不到最好的解决方式。
它是可以被纠正和锻炼的,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不妨试着调整一下。避免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拔高视野,把他从一个简单的联系和归因,用正-反-合的思路,试着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它。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也没有那么复杂。
让它显得简单或复杂的,其实都只是我们的视角而已。
简单总结一下:
当你跟别人沟通时,不要下意识地说「不」,而是先考虑一下,如何达成共识;
当你遇到挑战和问题时,不要问「我能不能行」,而是考虑「我该怎么做」;
当事情没有按照预想的发展时,不要想着「又搞砸了」,而是考虑「我可以做些什么」;
当你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时,不要太关注「他会怎么想」,而是着眼于「我可以如何帮他」;你遇到陌生的事物或问题时,不要下意识地说「这不就是……」,而是从更高的视角去考虑「它跟我熟悉的事物如何联系起来」。
原来绝大多数的烦恼,真的只是自寻烦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