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还是天天复盘,会把2-3堂课的笔记放在一起投稿。
DAY 10
1.原材料引用(Materials):
CPR keeps blood and oxygen flowing to the heart and brain.
[si-pi-ɑr] [kips] [blʌd] [ænd] [‘ɑksədʒən] [‘fləʊɪŋ] [tu] [ðə] [hɑrt] [ænd] [breɪn].
2.信息与事实(Facts)
/ə/:舌身平放,嘴稍稍张开。舌中部伸向硬腭,但不要接触,舌位比ɛ略低,口部肌肉和舌头放松;
/ʊ/:舌身后缩,舌尖离开下齿,舌后部向软腭抬起,舌位比发/u:/时要低,双唇收圆,稍稍向外突出;
/əʊ/:舌后部向软腭抬起,不要接触,开始时嘴唇呈半圆并稍向前突出,结束时,颚部慢慢抬起,嘴唇慢慢合上;
发音一定要够长度,口型由大变小。
3.感受和评价(Comments)
(1)发/ə/时就需要腹部用力。/əʊ/只要遵循由/ə/到/ʊ/发音即可。但要注意,嘴型是由大变小(突),最后慢慢合上的,这样的元音才能发音够长、结尾也很饱满。
(2)把几个容易弄混的音标一起练习,/i:/、/i/、/ɛ/、/ə/,对着文字说明、看着图形,一点点的感受舌位和嘴型的变化,直到达到一看其中的某个音标能迅速发出正确的发音。
(3)读句子的时候发现发 [ænd]时n的音没有发到位。很开心现在自己听也能听出问题来,甚至有时不需要录下来和老师读的对比就能发现某些细节的不同。
4.累计的练习小时数(Hours)
1小时左右。
DAY 11
1.原材料引用(Materials)
However, a new Japanese study questions the usefulness of mouth-to-mouth breathing.
[ˌhaʊˈɛvər],[ə] [nu] [ˌʤæpəˈniz] [ˈstʌdi] [ˈkwɛsʧənz] [ðə] [ˈjusfəlnəs] [ʌv] [maʊθ]-[tu]-[maʊθ] [ˈbriðɪŋ].
2.信息与事实(Facts)
[t]:发音时嘴巴张开,软腭抬起,舌尖紧贴上齿龈,但不接触上齿;空气从肺部压出,舌尖离开齿龈,气流突破冲出口腔,形成爆破音。清辅音,声带不振动,喉咙不发音,只有气流声。
规则动词加ed变成过去式或者过去分词,动词以清辅音结尾时(t除外),ed发[t]。
[d]:发音原则与[t]相同,但是浊辅音,声带振动,送气力量弱。
规则动词加ed变成过去式或者过去分词,动词以浊辅音结尾时(d除外),ed发[d]。
[ʧ]:发音时舌前端抬起贴住上齿龈后部,形成阻碍,舌头其他部分放在发[ʃ]的部位,双唇突出略圆,气流冲破阻碍时舌与齿龈间发生摩擦成音。清辅音,要送气,声带不振动。
先发[t]再发[ʃ]。
[ʤ]:发音时舌前端抬起贴住上齿龈后部,形成阻碍,舌头其他部分放在发[ʒ]的部位,双唇突出略圆,气流冲破阻碍时舌与齿龈间发生摩擦成音。浊辅音,发音时只有微弱气流泄出,摩擦在舌端,但不卷舌,声带振动。
先发[d]再发[ʒ]。
字母du在单词中间也发[ʤ]
3.感受和评价(Comments)
(1)开始觉得今天[t]和[d]很简单,复习跟读的时候发现文字说明里写了:舌尖不能贴住上齿,否则就发成了”特“和”的“。自己发的时候还真没太注意,舌尖的位置不对。
一定要注意,要很用力的发这两个音。
另外,文字说明里有“软腭抬起”,请教了群里的同学,说是要刻意的抬起一点,加强感受一下软腭部位的感觉。
(2)[ʧ]和[ʤ]发起来并不困难。发对了t、d、ʃ、ʒ,就自然发出来了。
(3)读到现在,我觉得似乎元音比辅音更难。想了一下原因,可能一是因为开始的时候认为是辅音发不好,元音基本都会了,实践起来其实发到位都不容易,有一个预期的落差;二是因为元音特别容易不饱满,音不够长,发得不到位,不知道说中国人发音不习惯用口腔后部发音是不是指的就是元音。如果嘴型和舌头的位置有一点不同,似乎发音也就不够立体了。或者有时是带出来多的音,比如Janpanese,发现自己有时会把/pə/读得有点像/pər/。/niz/中的/i/也容易吞掉发得太短。如果跟着老师读还行,自己读的时候好像音准就不够。
现在是读每一个单词,都回过去看之前的音标文字和图形说明。按照音标慢慢的一个个音的读出来,再连成单词。反复复习反复练习。有时确实感觉第二次第三次复习时似乎又领悟或注意到了一点新的细节。
辅音我需要注意的是发的太轻,不够用力,或者在单词中间、结尾就吞掉了。
这是现阶段的感觉,等练习一段时间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感受。
4.累计的练习小时数(Hours)
1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