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阴
这些日子以来,我几乎每天五点多钟醒来,冷冷的冬日早上,我披件睡衣就坐在床上,倚靠着床头垫着的枕头,写点东西,边写眼睛便眯成了一条线,迷迷糊糊中又写下几句话。上班实在太忙了,除了午休,几乎没有一刻停歇的,回家了,吃完饭、洗完碗、散完步、静静看看书以后,再拿起笔准备写点东西的时候就有些晚了。
我有千百种理由不去继续写了,比如周末晚上有应酬,要陪客人吃饭、喝酒,有时候很晚才能回家。比如身体不舒服,感冒了、头痛了、痛经了等等。比如开了一整天的学术会议,自己感觉很累。比如长久地在手机上打字让手指头有些痛,眼睛也痛。不论哪一种理由都冠冕堂皇,都可以让自己停下手中的笔。
但我每天又必须得写,因为我在简书上参加了一个让坚持成为习惯的写作日更的活动,其实,我几乎每天都在写,以前我也曾挑战过,可是就是那偶尔一天没写,就光荣落败了。这次我终于坚持了四十多天,不想因为一天没坚持就放弃了长久的坚守。于是,早上5点多钟就坐在床上抱着手机写文,写着写着,我就会忘我地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与感触中。
有时候在外面不愿意用手机打字做记录,这会让手指很痛的,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笔记本。在我的办公桌上有几大本笔记本,用于院内开会做记录的。还在包里放了几个小本子,用于院外开会做笔记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时候我还要在会议上发言,我每次都会提前在这些小笔记本上写下说话的要点,并且在讲话时充实、丰富这些要点,增加里面的内容,让讲话变得有血有肉、内容丰富、言之有物。
使用笔记本的最大的烦恼是带在身上不一定想写,想写的时候,它偏偏不在手边。最悲催的是好不容易写下一大堆却不记得把它搁在哪里了。要不然就是那龙飞凤舞的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仿佛在读天书。就像自己在电脑上码了许多字,却忘记保存了,最后整篇文章都丢失了一样,让人心痛。
基于使用笔记本惨痛的教训,曾经有段时间我改用信手拈来的草稿纸做记录,有各种广告宣传纸、通知书、账单等等,它们的背面大都是空白的,可以在这上面写写画画。无论是乘火车、飞机出差,甚至坐马桶都能掏出纸,在上面随意挥洒。
不过,当我实在写不出来、思路不顺的时候便会在院子里、山林里散步,在花草的芳香中,在鸟儿欢快的叫声中,在山水的映衬下,在踏步的节奏中,我那枯寂的心开始欢呼跳跃,然后突然灵感有了,题目呼之欲出,题材也定了,有时文章的开头也浮现出来了,一切变得那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这比枯坐在书桌前苦苦琢磨句子好得多。
在写作这条路上,总会看到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停了。这条路并不好走,崎岖而坎坷,常常需要一个人独自去解决很多问题,实在太困难了,如此还不如选择了放弃。而且常常看不到预期的结果,于是不想继续。然而,写作这条路,只有经受住长久黑暗的洗礼,才能看得见光明。
有时,写文章就像搭建房子一样,先把大的构架搭建起来,然后再一层一层添砖加泥,最后才能封顶。这个过程非常磨练一个人的心性,要有耐心、恒心和毅力。每天做同一件事情,做久了也会厌倦的。如果没有一颗强大而坚韧的心,随时都可能放弃而无法坚持下去。
前段时间,我突然陷入了写作瓶颈期,苦思冥想找不到写的主题,好不容易有了构思,却没有更多更好的材料填充其中,那段时间变得浮躁起来,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写好文章。这个状态大概持续了一个星期,我的内心十分煎熬。一方面痛惜时间在流逝,另一方面为无法出新的优秀作品而焦虑。
后来,我想不要光顾着输出作品,要想持续输出,就必须持续输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感觉自己仿佛被掏空了,正说明你需要“活水”的补给。放下脚步,耐下心来,大量阅读,这样才慢慢有了感觉。
平复自己的心态,走稳当下的每一步,是更重要的事。写不了2000多字,就写1000多,甚至几百字都行,只要有感而发都行的,不要一味去追求字数的多少,而不管文章的质量。眼里只看得见别人每天一写几千字,而自己却如乌龟一样,每天写不了多少。实际上,这样就容易忘记自己也在前进,就可能慌不择路,偏离轨道。
经过自我调节后,现在我常常翻阅大量的散文和人物传记,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在脑海中,也能坦然面对电脑,敲字也能敲得更快。不再急急躁躁地表达,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能力锻造,作品打磨。“慢工出细活”心态平稳后,知识储备提升后,如今,我下笔比前段时间流畅了,思路也更清晰了。
写作需要恒力和耐力的,没有这些品质,是绝对坚持不下去的。即便现在走得慢,就像龟兔赛跑一样的,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写作不是拼几周几个月,对于我们这些写作爱好者来说,它是一辈子要延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