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高年级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感受民族耻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品质。读于永正老师教学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感觉到他的课堂上真正落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在他的课堂上铭记了民族耻辱,生长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当了解到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已读了两遍后,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且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更好。
于老师在这里强调感受,非常有智慧!课文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当美的东西被帝国主义毁灭了,这就是一个历史悲剧,就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愤怒。但这种智慧、用意,学生们是不是能够产生感受?这种痛心与愤怒是不是能在课堂上生成?可以说,于老师在这里强调感受,是对学情的一次调查与了解,也是对学生初步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的培养。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来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会文明被毁灭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所收藏的珍贵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与壮观。但作者这样写,目的是形成对比、反差,因为圆明园被毁了!因此,宏伟与壮观成了历史,而毁灭却成了铁的事实!课文对比鲜明,前后呼应。第一段先直接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才写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以及作者的痛惜、愤怒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作者的这种写法、这种感情,学生们有没有感受到?是不是涌起了作为中国人的屈辱、愤怒了呢?因此,于老师在这里轻轻提醒的感受,直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毁灭后的震动与遗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中华民族所受耻辱的教育呢?在这个环节中,于老师做出了示范与榜样。《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高年级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诵读以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感受民族耻辱和民族进步,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爱国志向。在课堂上,于老师让学生不断深入地朗读课文,并没有从技巧上指导,而是直接让学生体会、感悟、宣泄。学生们通过语言文字与内心感悟的融合,用声音表达出自己所体味到的真正恨,读得很到位,读得很解恨!
小学阶段,如何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理解?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被侵略、被压迫中不断崛起的历史?于老师关于《圆明园的毁灭》的诵读教学给我们以启示。一名中国学生,只有知道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才能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才能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发展中遇到的灾难,才能培养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