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吃过用桂花糖做的包子,那还是很小的时候。
我们是生长在矿山,贫困年代能够给矿工们的福利就是又香又甜的桂花糖葱油包子。矿工们在井下工作不能按时升井吃饭,工人食堂就给他们送去包子充饥。这种包子好吃的原因还有加入了猪肥肉炼过后的油渣再就是浓浓的葱花香,吃起来味道更好。
可是不少有家室的矿工舍不得吃,宁可自己饥饿,省下来留给孩子们吃;还有的将包子票换钱补贴家用。于是我们这些非矿工家庭就可以买他们的票。也不是经常能吃得着的,只是偶尔打牙祭。
再后来条件好些了,我们姊妹们陆续离家外出,从下放当知青,到后来参加工作,甚至结婚成家,还念念不忘那个香香甜甜的桂花糖葱油包子。尤其记得婚后我的先生特别好这一口(缺吃少穿的年代谁不好吃啊),每次他跟我回娘家,爸爸妈妈都会想尽办法买人家的包子票满足他的食欲。
到了80年代生活条件好多了,可以自己买面粉做包子馒头吃。爸爸妈妈一次去桂林旅游(单位组织的老干活动),买回来瓶装桂花糖(小瓶),妈妈亲自给我们做了桂花糖包子。那时候一小瓶桂花糖可以另外参入不少白糖加面粉(加面粉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糖粘合,因为加热后糖就会稀释流淌),吃起来还是很有桂花香。从此以后,吃桂花糖包子已经不再是奢侈了。
90年代我托朋友从桂林买回的桂花糖,已经大不如从前。里面桂花的成分越来越少,而且价格也贵,一瓶桂花糖几乎做一次包子就做完。于是我们又很久没有吃桂花糖包子了。
直到我退休后一次在朋友家玩,她家盖了新房子,院子里不知道从哪里移植了一棵硕大的桂花树。我又开始遐想,这棵桂花树该有多少桂花啊!朋友见我望着桂花树发呆,问我想什么呢?
我告诉她关于桂花糖包子的故事,不料朋友马上说:“明年吧,等明年桂花盛开时,你来采摘桂花,我还可以教你做桂花糖”。这是从她家乡下亲戚家移植来的老桂花树,来的时候就是一棵大树了,每年都会开很多花。
腌制桂花糖是她妈妈传授的,因为他们家没人吃,也没人会做包子,所以她只是两年前做过一次桂花糖,以后就每年让那些桂花白白地洒满一地。不过开花季节满院都是桂花香,香气宜人,周围邻居如今都种上了桂花树,不过都不及他们家这棵树长得好,开出的花也没这么多。
第二年桂花开的时候,我真的去他们家摘桂花了。将一块大塑料布铺在地上,用一根长竹竿从树上往下扑打,桂花就洋洋洒洒地掉在塑料布上。树太高太大,还得爬上梯子才能够得着。看着满地的桂花,我更是心花怒放。
接着朋友拿出一大块纱布,将桂花分批倒在纱布上,顺着从高往下桂花滑落,灰尘杂质粘在纱布上。我奇怪,用水洗洗不就干净了?她说妈妈告诉她这个不能洗,沾了水会坏。
清理干净后用纱布裹着,在案板上像揉面一样地,使劲挤出里面的水(汁)。挤出来的水呈黑褐色,味苦,一定要挤干净。接下来就是伴白糖,糖的比例随手的,但是至少要将桂花全部盖住。之后隔一段时间翻转一下,让所有的桂花都浸透白糖最后腌制成“酱”。这样做成后的桂花糖,常温下摆放几年都不会坏。
如今喜欢吃糖包子的人已经很少了,人们似乎更喜欢吃肉包子。但是最近我做的桂花糖包子,被朋友赞不绝口。
来昆明后第一次在桂花开花季节去公园,公园里很多桂花树,桂花香气袭人,当看到满地洒落的桂花,觉得怪可惜的,于是又诱发了我做桂花糖的兴趣。可那是公园的,不可能随便采摘。
昆明更多的还是玫瑰花,每到盛花时节,到处都卖玫瑰花,相信很多外地游客都吃到过云南的玫瑰花鲜花饼。于是我尝试腌制了一次玫瑰花,终究不如桂花糖做包子好吃,几年了,那些玫瑰花糖还摆着,但是不会坏。
去年的一次偶遇,找到一个采摘桂花的好去处(地点保密哦),朋友们帮忙扑打,还从家里带来一次性餐桌布。昆明气候太干且夏季不热,桂花糖腌制后一直成不了“酱”,打开瓶子也闻不到桂花香。我很怀疑自己的腌制技术是否有误,答应朋友们做桂花糖包子也没了下文。
直到前不久我拿出桂花糖打算再翻转一次,打开后久违的桂花香让我惊喜。呵呵,很久不吃糖包子的家人,尤其是小外孙女,“央求”姥姥你以后还给我做桂花糖包子吧,太好吃了!打球时带去给球友们吃,都说这包子太好吃,明年我们帮你多采摘点桂花。
几十年了,桂花糖包子已经嵌入我的心里,融入我的生活,延续了父辈的情感,只是家族中会做面食的所剩不多了,做桂花糖也不再用这种传统手工,谁还会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