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说的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句话也涵盖着对原生家庭影响的肯定。
1.这些人不只是表面在努力,内心无法摆脱的自卑让其更愿意自欺欺人。
就是字面意思。
有人看起来是真的很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和挣钱。这种人不是没有自己的梦想或者是理想,相反,这种人其实也是有自己的追求的。
网络曾有文章说读书好的孩子是来要债的,说法居然是读书好的孩子,将来读了好大学,有的继续深造,甚至出国深造,有的会在大城市找一份好的工作,都远离着父母。而那些读书差的孩子,只能留在父母身边,孝顺父母。
此言差矣,这怎么看都想在说学霸和学渣的人生,要知道芸芸众生,除了学霸和学渣,80%的人都是普通孩子,这意味着他们都有着普通的人生:有留在父母身边,有外出闯荡等。
而这许多人中就有着那种表面一直在很努力学习、工作的人(奈何天赋不够),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人。
他们深知只有出人头地了,才能让自己甚至家庭过得更好一点。
但是,这个社会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总能让人容易迷了心智和方向,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奋斗的目标。就像明知道这个社会的竞争激烈,可是自己就是无法静下心来提升自己。明知道“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决定在下班后的两个小时”这种道理,但是每次回到租房只想着躺在床上不动。
那些表面的努力,也只是按部就班的上下班,维持着表面的努力上进。而对于身边能升职加薪的朋友或同事始终抱有怀疑态度:肯定是靠关系的,又或者是靠收买,又或者是我都没有人家会做人,又或者是想着人家的家庭条件肯定比自己好,所以才比自己优秀等等。
可以说,这种真是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
曾经有个朋友,男的,家中贫穷,兄弟很多,母亲身体一直没断药。
读书的时候总是听到他说起自己的家庭。说自己的哥哥们怎么怎么懒,说自己的家太穷了,还说自己也因此读书读不好,心里的烦心事太多。
出了社会工作之后,逢人就吐槽自己的家庭条件如何差,自己过得如何不好,所以必须要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好改善家里情况。
所以,他总是将自己大部分的收入都给了家人。后来听他说自己很累,因为家中总是自己在付出,而那两个哥哥真的是太自私了。他们好吃懒做,总是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吃父母的,用父母的,甚至离婚之后,还带着孩子赖在家里,也不外出挣钱。他的压力也因此越来越大。
我问他:为什么不和家人商量一下,不能全部花销就靠你一个人啊,以后你谈了女朋友呢,以后你结婚有了孩子呢?不用养自己的家了?不是叫你不用管父母,但是要分担责任制吧。
可是他却说:不敢。
跟他说多了,被说急了就来一句:我能怎么办。
是啊,他能怎么办?不愿意面对实际性问题,不愿意为此做出改变,只能就这样一直被吸血,一直被当做理所当然的牺牲,不敢追求自己想追求的。
2.习惯了软弱与妥协,最终找的伴侣也极有可能参照原生家庭的模板
人的本性还真就是这样,那些已经习惯在骨子里的对原生家庭的软弱与妥协,让这些人都没办法自信起来,只能将自己终日活在阴影中。
如果他们的身边出现了自带光芒的人,可能还会不小心灼伤了他们。他们从来不曾想过自己也可以像那些人那样肆无忌惮地拥抱阳光,欢快畅笑,更别说活出自我。他们有的只是不断低着头,内心认定自己的人生就是这样了。
邻居一姑娘,脸蛋圆圆的,算不上可爱,但是也算不错。 父亲赌博嗜酒,母亲泼辣蛮横,家中总是充斥着骂骂咧咧的打架声,谩骂声。她习惯了父母的吵架,将不好情绪转移到她的身上,虽不至于是虐打,但是有时候言语的虐待更容易摧毁一个人的心灵。于是她一直很自卑,唯唯诺诺,似乎从不敢抬头看向过太阳。
曾经有过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男孩追求她,可是她最后退缩了。
毕业后,她所挣的钱大部分要上交父母,像极了《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可是她却没有樊胜美的雄心壮志,要嫁个有钱人,相反,还将自己送进了另外一个坑。
她并不是没想过逃离,她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大学期间还总是兼职,自己贷款挣生活费。她不敢回家,总是怕看到父母那双失望的眼神。在他们看来,女孩子读这么多书是没用的。她努力的活着,就想自己可以远离这个家,这个让她总是处于迷茫、不安与惶恐的家。
即使有人曾经给她介绍过阳光男孩,她似乎也能自卑到不敢站在那人身边。内心的深处惶恐得只认定自己只配去找像父亲那样的人生活。
后来她大学毕业之后不到两年,就嫁给了一个好吃懒做,脾气又差的地痞。那人还大她很多,听说她还是奉子成婚,出嫁当天哭得不能自已。
也有个人,她自幼深受父母暴力虐待,但是她就是那种《原生家庭》里提到了即使父母是错了,她还在为父母找理由去说服自己。其根本原因就是不层思考过原生家庭里父母所犯的错误对她的影响有多深。
她将父母虐待自己的过错认为是为了自己好,即使出来社会工作了,隔着电话还是为父母命从。
最后,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匆匆嫁给了一个媒婆说得天花乱坠的男的。结婚生了孩子之后,她才知道这个男的原来有精神病。
可是即使是这样,她还圣母的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还认为天下无不是父母,果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其实,我更希望她们都不是“好孩子”,更希望她们可以更好地追求自我,敢于对父母说不。更希望他们学会"佛不渡人人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