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而不伐的智者:都是特别通人性者!
今年因为教历史,有时为了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我就会去看一些历史上的关键人物的相关经历,这也大大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
今天在读《易经系传别讲》时,当读到郭子仪的故事时,就特别有感触。
孔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
不管做人或者做事业,当一个平民老百姓或当个老板、当个领袖,要“劳而不伐”,就是有功劳自己却不傲慢。
郭子仪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历任左卫长史、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卫尉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司空、太尉、中书今等职。
但最主要的历史成就,是平定了安史之乱,收复了长安、洛阳,击败了吐蕃、党项族的入侵。
他可谓晚年福禄寿禄俱全,是当时朝野中外都非常敬重的人。
但是你要研究到郭子仪的一生,那就是“劳”而“谦”。
他是四朝元老,后来安禄山造反,唐明皇逃难,唐朝的天下已经完啦,是他一手把它扶起来、把它救活的。
照这种情形看,皇帝对郭子仪既敬且怕,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他不叫你做皇帝,明天你就要交班,就有这么严重。
所以很多人替皇帝出主意,要皇帝收回郭子仪的兵权,免得郭子仪造反,对皇帝不利。
于是皇帝就下命令,要他把兵权交出来,他马上照办,统统交了,等于现在的退伍还乡,不带一个干部,只带了几十个老弱残兵,回去种种菜、养养鱼,国家的什么事都不管不问,甚至连电视、报纸也不看(这是笑话)。
(这让我突然联想起当时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是不是也是在学习唐朝黄帝的做法呀?)
可是,等到天下有事情,西羌造反,什么人都挡不住,皇帝叫他出兵,他一个兵也没有,但他一接到命令,换上军装,带着那些老弱残兵上马就走。
一路走,一路收容散兵游勇,只要有只手、有条腿的他都要,就这样一路收容,编成了部队。当他把敌人打平了,皇帝叫他下来,他就把兵权交下来回家,还是那几个老弱残兵跟着他。
郭子仪是武进士出身,是经过考选录取的,可以说是正规班毕业的,很知道分寸。后来皇帝身边的太监妒忌他,挑拨皇帝下令把他父亲的坟墓都挖了,他都知道。
后来连皇帝——唐明皇的孙子唐代宗——见了他,都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向他道歉,不该挖了他的祖坟。
郭子仪说:“陛下不要难过,我带兵几十年,我的部下挖了人家的祖坟,不知道有多少,我想我这个是报应,不要管他是谁挖的了。”
当然他也很痛心,但他就那样大量——“劳”、“谦”。
不过,他讲的也是真的,一个再严格的将领,带了几十年大军,军队做了多少伤天害理的坏事,挖了人家多少坟墓,这不就是果报吗?
所以他说:请陛下勿以为意。实际上是皇帝跟太监商量着去挖的,他都清楚。
因为“劳”、“谦”,所以他能活到八十多岁,福禄寿考,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
他是真正做到了“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一生对国家有那么大的功劳,自己决不认为有功劳,至少不作自我表现,所谓“天下和尚不吃荤,肚子里有素(数)”,他不自我表现而已。
所以孔子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这是成功的条件。
因此,越是成就高的人,总是能越谦卑柔和,而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自大,有时成为了“乌合之众”还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