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吃苦在所难免,但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人一生都在吃苦,却没能成为人上人。那是吃苦没用吗?并不是。
稻盛和夫说:“人要吃高级的苦,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吃苦的本质不是承受苦难,而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独。它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那些靠自己成功的富人,往往能比穷人更能吃苦耐劳,否则他们不可能白手起家。你会看到他们富有之后还是比普通人勤奋,比普通人能忍受孤独,因为这已经成为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习惯,这才是吃苦。
人到中年,我发现过得好的女生,都会吃“高级的苦”。
01 吃思考的苦
美团创始人王兴在接受《财经》媒体采访时说过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你在工作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刻,明明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但却总是先做一些不烧脑的简单、重复的工作,以此来逃避那些费脑但重要的工作。
普通人把工作当成应付,当成周而复始的流水线,觉得简单不费脑就好;厉害的人把工作当成升级打怪,不断地去做烧脑、有挑战的事情,然后步步升级,虽然过程并不愉快,但成长就是这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那些真正懂得提升的人,会先做重要的事,把80%的时间用来做那些能带来产出的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当你很忙碌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停下来思考,看看自己是不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要升级、成长,就必须逼着自己去思考,做真正的、独立的、有深度的思考,才不会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在这个竞争激烈和信息泛滥的时代,独立且深度的思考能力,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02 吃学习的苦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许多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
看到一个高赞回答:生活的苦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最终变得习以为常,得过且过,可以称之为钝化;而学习的苦在于,始终要保持敏锐而清醒的认知,这不妨叫锐化。
生活的苦不需要动脑子,无非是生活品质降低,是一种比较消极的生活方式而已;而学习的苦,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生活态度,它需要持续的付出、积极的作为,过程是伴随痛苦、孤独。
我们容易沉浸于享乐,只需要一点点投入,就会感到满足和舒服;我们难以沉浸于学习,因为成长的路每一步都不好走。
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什么年纪,永远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心态去学习,学习任何需要的知识。
人生路上我们需要低头赶路,但更要抬头看天,而这“看天”就是学习。
03 吃自律的苦
青年作家张萌,1986年出生,当年考上了人人羡慕的浙大,却为了圆梦毅然退学重新高考,考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
一入学,她发现自己英语水平远远落后于同学,因此,她暗下决心,为自己设定“1000天小树林计划”:每天早上5点起床,在北师大第九教学楼小树林中,大声朗读英文,坚持3-5个小时,风雨不辍,她足足坚持了1000天。此后,张萌每年都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
看了她的自我介绍,就知道她有多自律:
连续25年,每天早上5:00起床,开始读书、写作;
连续21年,严格按照效率手册规划自己的时间;
连续12年,每年至少读300本书,出版一本书,已出版14部个人著作;
连续11年,每年演讲100场以上,训练自己口才与表达能力;
连续10年,坚持与人为师计划,每年向50位前辈学习;
连续8年,每周打3次拳击;
……
你对自己越狠,世界对你就越温柔。
自律不是苦行僧式的折磨自己,而是一种绝对的自控力,能够克制低级的趣味,能够抵御不合理的欲望,能够忍受不被理解的孤独,能够享受延迟的满足。
这种“苦”并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它就像是一座磨练意志的熔炉,不断地把你的懒惰、散漫和不专注淬炼成钢,让你变得更加坚定和专注。
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一点一点往外走,让时间见证自己的蜕变。
李开复说:“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时间长了,自律便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变得更加完美。”
写在最后:
既然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不妨去吃高级的苦吧!
吃高级的苦,才能成就高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