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于中年,不同组织对它有不同的定义。
联合国曾在一份文件中把15岁至24岁的人称为 “青年人口”,言下之意,25-xx岁就是中年;世界卫生组织把45~59岁的人被列为中年;我国国务院法制办曾明确,“青年节”放假的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那么言外之意,28岁以上到60岁之间就是中年了。
冯唐在《如何避免成为一个中年油腻男》一文中曾写道,“不可避免的事儿是,一夜之间,活着活着就老了,我们老成了中年。”这段话暗含了两个意思:一是岁月流逝不可抗拒;二是中年的到来是一件不让人待见的事情。
似乎媒体的各种报道也在验证着这种论调的正确性。各种“中年危机”的报道不绝于耳。
中年真的有这么可怕么?
这让已经步入或者即将步入中年的大批八零后们情何以堪?
02
《中年的意义》从生物学到角度切入,透射到中年人群在社会中的各种影响和意义,让我们拨开迷雾,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年。从而,让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理智地面对这个人生的阶段。
《中年的意义》的作者是大卫•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他是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的艺术与人文领域研究员。受过完整兽医师训练,在摄政公园动物学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Zoology)、皇家兽医学院(Royal Veterinary College)、康奈尔大学、悉尼大学和牛津大学做过人类、动物的怀孕研究。曾出版科普作品,以动物学方法研究人类生理特性,包括怀孕、基因和性别、头脑和青春期。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年的意义》一书摒弃了太多的个人和社会的情绪,用生物的研究方法更为科学、也更具有参考价值。全书共分为三章,19小节内容,分别从中年的身体变化、心理状态以及两性情感方面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中年。
03
截取时下社会中最为关注的中年危机,笔者选取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度过中年?中年危机是必然的吗?如何度过一个有质量的中年?”三点来看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一、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度过中年?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愚蠢,其实背后有着深刻演进故事。
中年将青年和老年联结起来。40岁之前,人类身强体壮,忙于生计;40岁之后,没有了青年人的体力,却成长了更多的人生智慧。依照生物学家们的考证,远古时代,中年人一边劳作,一边絮絮叨叨地给后代讲述着自身的经验。他们相较于老年人更有时间和精力传承智慧。
这算是人类优于其他普通动物的的特点,在遥远的远古时代,人类不仅可以通过话语传递经验,中年正是一个有精力、有时间向下一代传递智慧的时期。经过千万年演进,到了今天,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之前话不算多的妈妈,在中年时期能对你唠唠叨叨到耳朵出茧子;为什么之前沉默寡言的爸爸,现在却舐犊情深的柔和、话多起来。
但凡事物总是分两面。在中年人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的同时,他们的外表开始“老化”了。尽管,现代的生物学家针对人类为什么会老化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结论,但是“为了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成为其中最为主流的一种观点。
随之而来的是,中年的外貌变化,皮肤松弛、头发变灰、体毛杂乱而生,还有令人不愿提及却不得不经历的“中年肥胖”。这一系列的外貌变化,都变得不那么讨喜,因此,也成为冯唐笔下“中年油腻”的标配。
然而,这一切也是进化、演进的结果。尤其是中年肥胖,在生物学家看来,中年肥胖是人类为了把食物留给后辈,主动变化的一种选择。囤积脂肪,饭量变小,只为在当时把更多食物留给后代;演化到今天,食物随手可得的年代,中年肥胖更加加剧了。
由此看来,放在长远的人类发展史来看,中年是人类成为高级智慧生物进化出的一个必然阶段。这样一个阶段,让从古至今的中年人都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在行为和体态上一切都为后代的成长作出了各种努力和让步。
二、中年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抑郁吗?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一文中写到,“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另一半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中年为了生计,脸面,房子车子票子不停周旋”。
光彩如姜文,都对中年作出了如此的论断。我们似乎也可以更加理解,为什么年届40的华为男在被公司解约之后,可以抛妻弃子,不顾父母,毅然决然选择从高楼纵身一跃而下;也可以理解“流感下的北京”中那个周旋在上有老,下有小之间的中年人,在家人罹患疾病侵袭时的无奈与无力……
中年人似乎早就没有了追梦的资格。青年人谈论的是美好的远方,中年人只剩下“真实而明晰的当下”。在这个年纪,似乎老小平安,财源不断,一切在轨道上平稳前行,对于中年人来说,就是最美好的状态。某个环节,稍有不畅。充当顶梁柱的中年人,就会“中年危机”出现。
因此,中年人比其他人更脆弱、更容易抑郁吗?
经过心理学家们的调查、分析,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年人比年轻人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与中年人情绪最密切相关的依此是婚姻、财富、子女、健康和社会经济地位。
其中,尤以婚姻最为关切。用书中的话来讲,“婚姻本身似乎让人比较快乐。”此外,“丧偶和抑郁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而失去伴侣对男人的影响似乎更强烈。”
同时,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不论任何年龄,有偿就业对男性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明显比对女性更强。女性对于肥胖等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相较男性而言,更加敏感。这个调查结果是不是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
三、如何度过一个有质量的中年?
既然,中年不可挡,也并没有传言可怕。那么如何度过一个有质量的中年?清晰的头脑必不可缺。
针对如何拥有更清晰的头脑,作者给出了非常缜密的调查结果:
A处在社会阶层的上层。社会地位对于中年后期的身体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看到政坛和娱乐界的中年人依然神采奕奕的原因。
B受教育的时间长。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有着强烈的相关性,因此教育程度也是个重要因素。不过随着就业之后,自我教育依然可以继续,所谓“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C有工作。工作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有效途径。耗费心力的工作会让你的脑子越用越活。
D身边的朋友肯定你。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中年人也不例外。
E身为女性。女性在中年时期的认知进展要略胜于男性。
F保持健康。我的健康我做主,这算是因素里少有的我们通过自觉努力,可以改变的部分。
G饮酒。适量的饮酒可以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H拥有优秀的父母。认知能力多少会受到上一代的遗传。
看到这个列表清单,我们多少都会有一些小失望。因为其中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性别、健康、父母等这些因素都不可选择。我猜想作者在这里提供这些内容,也不过是展示出来供我们知道、了解:现实中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人到中年的心智发展。
姜文曾说过,“中年是一场斗争,人斗不过命,命斗不过时间。”我们每个人在时间和规律面前,都会显得微不足道。重要的是,我们将如何面对这注定会发生的一切。
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中年的缘起和意义,抛开社会里惯有的论调,用更科学的态度回看生命的状态和可以调节的方法,坦然地接受和安享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最富智慧,最具传承能力的这一段,是不是也是经历生命的一种美好?
当然,这也是作者写作本书的意义。